李曉敏
摘 要:教室文化建設既是一種文化氛圍的創建,又是對被教育者心靈的塑造,理應成為學校和班主任工作的重點。文章主要從以人為本、制度與活動并行、合理利用現代教育設備等方面提出了進行教室文化建設的措施途徑。
關鍵詞:農村小學;教室文化;教育途徑
教室文化是出現于教室中的特有的生活學習方式和精神價值。從外部看,它是工作在這個教室里的師生共同的在這兒做事的方式,也是生活工作在這間教室里的人基于共同的價值觀進行自我約束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約定俗成的制度,更是一種信念、一種精神、一種滲透到教室里全體師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具體來說分為教室環境文化、教室制度文化、教室精神文化等。
據有關研究表明:在有著完美教室文化的教室里,班級成員的學習積極性、進取心、自信心和成功欲都較強,班級凝聚力非同一般;師生關系融洽和諧,彼此互相信任,班級工作開展順利;教師的主導性、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弘揚。良好的教室文化對學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然而現實中我們接觸到的教室文化幾乎千篇一律,大都流于形式,單調枯燥,已經使學生產生審美疲勞,不能達到當初創建的初衷,也起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尤其是農村小學,學校教師年齡結構偏大、師資力量緊缺,部分老師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忽視校園文化的熏陶和教室文化對學生的正面引導教育,導致學校教室文化建設發展滯后。另外,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技術和各種傳媒的普及,一些腐朽文化也正侵蝕著校園,各級學校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同時,也給廣大學生的成長、學生素質的培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害,各校勢必要加強學校教育,因此教室文化建設也就顯得更加重要。
一、建設教室文化的目標
按照教育方針和學校具體培養目標的要求,通過合理運用教室文化這一無形的教育資源,營造一種和諧、自然、優雅、健康的文化環境,讓學生在生活、娛樂、學習等各個環節里不知不覺地接受陶染,自覺內省,逐步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樹立良好的集體意識、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
二、建設農村小學教室文化的途徑
(1)以人為本,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更新教育模式,在教室文化建設中真正實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作用,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小學生的心理還未成熟,在做人做事上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引導。教師在教室文化建設過程中應充分參與其中并發揮主導作用。 教室規章制度的制訂是教室制度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教室規章制度的制訂應強調“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可由全班學生共同討論擬訂,再認真討論修改,班會表決通過,公布執行,以選出最能代表學生觀點、利于引導協調學生日常言行的制度。規章制度涉及全面、可行性強、表述明確才利于監督執行。在此過程中,教師就需注意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制訂出明確的“一日常規”“一周常規”“每月常規”“學期常規”“學年常規”以及各種崗位的職責等,讓學生明確在規定的時間內應該做什么,應該怎樣做,減少了學生行動的盲目性。另外,制度的形成是為了更好地約束學生言行,引導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師還應該注意定期檢查評比規章制度的落實情況,通過定期的檢查、評比、獎懲活動,促進學生正確行為習慣的形成。教室文化建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室的空間布置及教室特色設計等方面,學生要積極參與,認真思考,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在教室的美化宣傳上更要發揮主體作用。
(2)讓制度建設與主題活動并行,結合教室內成員對教室文化建設的理解,開展一系列教室文化建設的主題活動。教室規章制度的形成是教室各項活動有序開展的前提,科學合理的制度能規范學生的言行,而豐富多彩的活動則能帶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自管自治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一個優秀教室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少不了各項活動的舉行。活動不僅能豐富孩子的學習生活,也是教室文化形成的基礎。要通過多樣的活動活躍教室生活,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感受快樂。比如“教室內角落物質文化大評比”:可將教室內每一個角落進行責任劃分到位,小組成員自行協商擬訂角落主題內容并自行策劃、執行,最后班內各組選出代表與老師組成評委,進行比評、獎勵。通過類似的活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還能提高學生團隊協作能力。活動的內容可由班委根據時間自行制訂,定期舉行,如“班級主題板報評比”“ 學雷鋒手抄報評比”“ 母親節/教師節感恩演講比賽”“ 珍愛生命,安全看我行”等。
(3)注重與現代教育設備的相結合,充分利用現代媒體,對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提高學校德育的實效性。
隨著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現代化的教育教學設備基本已經全面覆蓋學校,教師工作電腦人手一臺,而且每間教室都已經配備觸控一體機,錄音機、照相機、校園廣播系統等多媒體設備更是一應俱全。在教室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相關設備的應用,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吸引學生興趣,更是大大提高教育實效的有力途徑。
(作者單位:山東省費縣大田莊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