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紅 周敬華
摘要:目的 總結1例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致新生兒胸腔積液的護理。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科于2015年12月收治的1例PICC置管致新生兒胸腔積液患兒的病例資料。結果 本例患兒住院療程21d,體重順利增長,痊愈出院。結論 置管后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合理的給氧,糾正低氧血癥,X線攝片定位導管位置,及時停止使用PICC,拔出導管,改用外周靜脈營養,必要時的胸腔穿刺抽出積液,解除壓迫,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新生兒護理;經外周中心靜脈置管;胸腔積液
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采用引導針經外周靜脈穿刺,將1根由硅膠或聚氨酯等材料制成、標有刻度的中心靜脈導管插入,并使其頂端位于上或下腔靜脈內的深靜脈導管置入技術[1],但是在使用過程中很可能會導致多種并發癥的出現,如果對其處理方法不當,會對患者的治療效果產生不利影響,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2],我科2015年12月收治1例PICC置管致新生兒胸腔積液患兒,經過及時搶救治療及護理收到滿意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擇2015年12月收治1例PICC置管致新生兒胸腔積液患兒,男,孕30w,第3胎,第3產,三胎之小,入院體重1350g。早產后30min收入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患兒于入院第2d經右側貴要靜脈行PICC穿刺術,胸部X線攝片示導管管頭位于7/8椎間隙水平,予調整PICC位置后,復查胸片導管管頭位于第4胸椎水平后給予輸入營養液,第4d鼻導管吸氧下出現呼吸促50~66次/min,吸氣性三凹征,SPO2降至85%,并逐漸加重,全身皮膚出現花斑,立即改為經鼻高流量吸氧,床旁胸部超聲及胸部X線檢查提示右側胸腔積液,醫生遂行胸腔穿刺,抽出乳白色液體25ml,常規送培養。并拔出PICC導管,建立外周靜脈通道,第2d復查胸片提示雙側胸腔未見明顯積液,胸腔積液已吸收,患兒呼吸困難緩解,停經鼻高流量吸氧。繼續常規治療,外周靜脈營養。經外周靜營養18d后順利達到全胃腸道營養,體重達1720g出院。
2 護理
2.1機械通氣糾正低氧血癥。當患兒在使用PICC過程中出現呼吸困難加重、SPO2下降時,應先改善通氣糾正缺氧問題,再來結合相關檢查找原因,排除并發肺炎或肺炎加重。確定PICC位置,觀察是否有胸腔積液。本例患兒在出現呼吸困難加重時,及時改為經鼻高流量吸氧,SPO2維持在90%~93%。
2.2胸部彩超、X線攝片確定導管位置協助確診。患兒出現呼吸困難,SPO2下降,改變吸氧方式后呼吸困難緩解不明顯,應立即行床胸部彩超,X線攝片來確定PICC導管位置,觀察有無胸腔積液。本例患兒檢查結果均提示右側胸腔積液,導管位于第4胸椎。
2.3協助醫生胸腔穿刺。護士準備好胸腔穿刺用物,患兒取半臥位有助于積液位于胸腔最低處,以胸部腋前線第6肋骨上緣為穿刺點,常規皮膚消毒,帶無菌手套,鋪無菌洞巾,針尖以和胸壁呈45°的角度刺入皮膚,抽出胸腔積液,留標本送檢。操作中注意觀察患兒生命體征,安撫患兒,保持安靜,防止損傷肺組織。術后穿刺點壓迫止血,無菌紗布覆蓋穿刺點。觀察患兒呼吸困難有無改善來調整吸氧方式。本例患兒,胸腔穿刺后抽出乳白色液體約25ml,留取標本送檢,穿刺后解除壓迫,呼吸困難明顯緩解。胸水實驗室檢查結果示乳糜試驗陽性,診斷胸腔積液。
2.4及時停止PICC輸液,拔出導管,改為外周靜脈營養。胸腔穿刺抽出乳白色液體,實驗室結果提示乳糜試驗結果陽性,醫生考慮為PICC致營養液外滲,立即停止使用PICC,并拔出導管,檢查導管是否完整,長度是否與預留置導管長度一致,留取導管尖端送培養。穿刺點用無菌紗布壓迫止血,無菌敷料覆蓋。做好記錄。觀察穿刺點有無滲血滲夜。
3 預防措施
3.1正確選擇穿刺靜脈及穿刺肢體。PICC穿刺前需預測量穿側長度,推薦首選貴要靜脈,貴要靜脈粗直且靜脈瓣較少。在測量體表長度時,將患兒術側上肢外展與軀體成直角,從預穿刺點沿靜脈走向到胸鎖關節外加0.5~1.0cm為測量長度[3]。置管后避免上肢過度活動,以免導致導管尖端異位。
3.2導管尖端定位準確?,F在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初期應用簡單X線攝像技術,聯合應用超聲心動圖是評估新生兒PICC導管尖端位置的金標準。但由于技術性困難和人員缺乏,以及感染的可能性,所以國內還是以傳統的X線定位為準[4]。X攝片是患兒上肢的位置與導管末端的位置密切相關,上肢外展內收時,導管走行位置可發生一定的移動一般在2cm以內[5],所以X攝片時要保持上肢內收體位。有研究提倡將導管尖端置于上腔靜脈的下1/3段至上腔靜脈與右心房交界區,以心影右上緣作為導管尖端的定位標志,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6]。導管尖端應定位于上腔靜脈中下段,導管末端位于任何其他位置則稱為異位[7]。本例患兒穿刺成功后X線攝片時右手處于外展體位,胸部X線攝片示導管管頭位于7/8椎間隙水平,于調整PICC位置后,復查胸片導管管頭位于第4胸椎水平,未再做調整。
3.3 PICC導管妥善固定,防止異位 PICC的固定,重要的是敷貼和圓盤的固定。敷貼邊緣與圓盤邊緣平齊,先用膠布將圓盤橫向固定一次,再在圓盤邊緣交叉固定一次,外露導管呈S型,圓盤固定在穿刺點下方。對于活動度較多的患兒應適當固定穿刺側肢體,更換敷料時防止導管脫出。一旦發生導管脫出,應加強觀察,行X線攝片,重新定位。
3.4置管后的病情觀察。在使用PICC過程中,尤其是經過調整過位置,位置偏淺的PICC,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在出現不明原因SPO2下降,呼吸困難加重,聽診雙肺呼吸音降低時,及時跟醫生溝通,協助進行胸部X線攝片,B超檢查,排除是否有PICC滲漏導致胸腔積液的可能。本例患兒在使用第4d就及時發現胸腔積液,并進行胸腔穿刺,緩解了呼吸困難,預防了病情進一步加重。
4 小結
PICC置管術已在早產兒中廣泛應用,但置入PICC后可引起導管阻塞、機械性靜脈炎、感染、導管脫出(或縮進)、導管異位、血栓形成等并發癥[8],胸腔積液是PICC嚴重并發癥之一。近年來PICC置管導致液體滲出引起胸腔積液較多見,所以PICC術后嚴密監測 、正確的導管維護是減少和預防并發癥的保證,發生并發癥時積極的搶救和處理是搶救成功的關鍵。
參考文獻:
[1]石漆,謝少清.新生兒PICC置入技術的研究現狀[J].護理學報,2010,17(5A):31.
[2]劉志剛,雷凡,夏中元.中心靜脈置管位置異常的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6,19(4):29.
[3]劉兆艷,陳超.置管側肢體活動對PICC尖端位置影響的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6):149-150.
[4]楊凡,孟慶娟,姜紅,等.早產兒導管尖端定位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4,28(12):4481-4482
[5]Forauer A R,A lonzo M.C hange in p 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 ath eter tip p o sitio n w ith ab du c tio n an d add u ctio n of the upper extrem ity[J].J V asc Interv R adiol,2000,11(10):I315-I3I8.
[6]芮冶昊,薛幼華,黃道花.兩種PICC尖端定位法的效果比較[J].現代醫學,2013,41(2):927-928.
[7]陳玉瑛,紀平,唐玲,等.極低體重兒PICC導管定位的臨床處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21):2004-2005.
[8]Gau M L,Chang C Y,Tian S H,et al.Effects of Birth Ball Exercise on Pain and Self -efficacy during Childbirth: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in Taiwan[J].Midwifery,2011,27(6):293-300.
編輯/安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