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懿+張崇康
[摘要]“十二五”規劃實施以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和國內外發展環境變化,在堅持黨的領導和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各項重大戰略任務穩步推進,經濟發展在取得明顯成就的同時仍存在很多問題。文章以山西省臨汾市F縣為例探討“十二五”規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十二五”規劃;實施;經濟增長;產業結構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4.033
1 規劃實施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經濟增長速度慢
F縣2011 年全縣GDP增速為16.3%,2012年和2013年GDP增速分別為11.2%和11.0%,從2012年開始低于每年增速15%的規劃目標。受資金影響,項目建設存在資金缺口,拉長建設周期,將直接影響新經濟增長點的生成。F縣產業結構的優化速度慢,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貢獻值較低且占比逐年下降,這使得GDP增速難以達到預期目標,也使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率提高緩慢。
1.2 資金存在缺口
“十二五”以來,F縣投資項目較多,但是有不少項目尚存在一定的資金缺口,三年固定資產投資額分別為17億元、22億元和29億元,年均增速均超規劃目標的20%。2013年一般預算收入增速為0.1%,中期完成增長整體規劃的90.5%,明顯快于預期。但2013年增速降至0.1%,低于規劃年均增長15%的目標,無論是國資項目還是民資項目,這種情況都普遍存在。未開工的項目中投資來源主要以上級投資為主,但受投資政策調整的影響,上級扶持資金不能按時落實。產業結構不合理,體制機制不完善導致民間資本與招商引資在投資來源上存在欠缺。
F縣是依靠投資拉動模式促進經濟增長,為了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盲目擴大投資,2012年在房地產的資金投入量增長了344.2%,這帶來了產能過剩等問題,還導致地方政府性債務擴張較快、財政金融風險加大等隱患,部分地區政府性債務規模過大。股票市場融資功能弱化,股權融資與債務融資比重失衡,債務杠桿率偏高。
1.3 產業結構需調整
F縣計劃將三個產業結構從2010年的10.4%、68.9%和20.7%,調整到2015年的9%、58%、33%。據調查,2013年三產業比重分別為8.6%、76.2%、15.2%。對第二產業投資額為19.015億元,占總投資的63.43%,比上年增長81.8%。而對薄弱環節第三產業投資不足,第二產業在整個產業結構中仍占大部分比重,全縣第二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逐年上漲,與預期不符,但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逐年遞減,由2010年23.7%的增速放緩至2013年的15.6%。第三產業比重仍處于下降狀態,發展滯后比重偏低,實現規劃目標還需要做大量工作。同時,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貢獻值較低且占比逐年下降,這使得GDP增速難以達到預期目標,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比重低,以逐年下降的趨勢發展,而農村就業人口比較高,造成失業率高,城鎮化的加速發展步伐,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較大,不同群體間利益矛盾加大。
鐵礦冶金產業方面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鐵產量達8.75萬噸,完成目標的43.75%。2013年全社會原煤產量達15.23萬噸,達目標的5%。市場有效需求減少,完成預期目標困難。產業結構單一,產業素質普遍不高,新興主導產業培育進展不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相對偏慢。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礎尚顯薄弱,創新驅動能力不足。高新園區數量少、規模小。高科技企業和大企業數量少、競爭力弱,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效應遠沒有形成,自主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1.4 民生問題有待改善
1.4.1 基礎設施建設
居住條件方面,2011—2013年的商品房面積分別為8073m2、6521m2和3150m2。商品房銷售面積不斷下降,完成目標的24%。2013年住宅投資476萬元,下降60.7%。農村飲水安全新建和改造工程,三年興建43處水利工程,解決50個自然村、13409人、1641頭牲畜的飲水安全問題,分別完成目標的14.3%、19.2%、20.5%。從這個增長速度來看,最終將很難實現預期計劃。由于F縣土地增量有限,存量盤活不足。項目統籌謀劃不足,基礎設施的規劃水平和前瞻性不足。用地指標緊張,耕地占補平衡較難實現,項目落地困難較多。
1.4.2 教育人才方面
教育發展不平衡,農村總體辦學質量和水平不高是現存的主要問題。教育結構優化任務仍然較重,學前教育相對薄弱,職業教育體系有待完善,整體實力不強。尤其是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改革有待深化。農村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短缺使人才資源結構性矛盾突出。高技能人才總量缺口較大,制約著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
1.5 綠化面積不足
2013年城鎮建成區綠化面積達68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17%,達到目標的42.5%。森林覆蓋率低,“兩山”治理林業工程項目完成目標的20%,營造核桃經濟林達到目標的27%,國有林撫育4000畝,完成目標的3.6%。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總體上有所減緩,但自然生態環境脆弱,生態受損、災害多發等主要生態問題依然嚴峻,長期積累的環境矛盾正集中顯現。隨著經濟增長、人口增加、能源資源消耗和城鎮的不斷擴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還將進一步加大。
2 促進規劃完成的相關建議
2.1 加快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促進三次產業協調發展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夯實農業基礎地位。著力加強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大力發展蔬菜、核桃、谷子三大產業,重點建設張莊現代農業和城北農副產品深加工兩大園區,建設一批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培育一批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重點打造一批農產品品牌,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實施農產品目標價格補貼試點,研究完善農產品的價格政策和市場調控機制。
提升第二產業發展質量,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升第三產業比重和質量。加快產業園區重大項目建設,積極推進企業品牌建設,加快培育具有較強實力的大企業,增強龍頭企業的帶動力,同時加快小微企業規范升級和質量提升。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堅持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并舉、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并重,提高服務業的規模、層次和比重。
2.2 改善投融資環境,彌補資金缺口
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落實各項鼓勵引導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破除民間投資的體制障礙。破除制約民間投資的各種隱性壁壘,逐步放寬投資領域,探索多樣化的投融資模式,提高民間投資比重,切實調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促進投資合理增長。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各類市場主體可依法平等進入。加強地方金融機構建設,為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發展提供信貸支持。爭取新的民營金融機構進駐,吸引更多的金融資源進入。
2.3 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社會服務質量
繼續擴大就業,促進再就業。把解決就業問題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培育和發展各類職業介紹服務機構,加快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機制。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切實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增加教育投入,加強基礎教育,擴大職業教育,繼續實施“招才引智”戰略,積極引進各類優秀人才,重點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繼續加大對科技的投入,鼓勵全社會多渠道、多層次地增加對科技的投入,政府也應逐步提高科技研發資金費用占財政支出的比例。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的扶持力度。
2.4 增強執行能力,提高行政效率
提高全縣各職能部門負責人的全局意識,規范執行層的權力使用,強化執行層的規劃認知,嚴格將縣域發展規劃的要求落到實處。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審批層級、審批環節和前置審批,建立健全行政審批監督考核制度。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清理部門權力,加快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落實行政審批政務公開,擴大公開內容,改進公開方式,暢通公開渠道,切實增強透明度,提高行政管理效率,降低行政效率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