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
摘 要:應試教育模式下學生滿足于接受,機械記憶結論,鮮有參與活動的機會。參與式教學,可讓學生在參與中建構認知體系,實現能力提升。本文闡述了以教學情境調動參與熱情、以小組合作參與交流討論、以出考題強化參與意識、以自主找錯參與自我評價等參與式教學策略,旨在讓學生在參與中感悟數學的魅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體驗;建構知識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7D-0042-01
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考核與考分掛鉤,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缺乏關注。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主動意識受到抑制,缺少表達交流的機會,偶爾有學生被提問,也只是配角,其他同學則淪為旁觀者。基于傳統教學觀念衍生的教學活動,學生的主體意識缺失,參與意識消失殆盡。
參與式教學的開展,讓學生在教師引導、同伴合作中從接受走向探究,在探索中獲得參與體驗,厘清概念、掌握規律,在交流中主動表達、分享,實現知識建構、能力提升。
一、以教學情境調動參與熱情
教師創設情境,營造充滿學習期待的教學氣氛,能激發學習的熱情,讓學生樂于參與其中。
(一)以生活情境引發探究
教育回歸生活,才能“接地氣”,才能實現“無痕”接軌。教師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與知識經驗出發,創設教學活動,引領學生積極參與體驗,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學會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如在《認識年、月、日》教學中,筆者向學生呈現年歷,讓學生通過觀察看有何發現,一年有多少個月?有哪幾個月有31天?有哪幾個月有30天?二月份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學生參與年歷的自主探索,發現一年有幾個大月、幾個小月,還發現了二月份的特殊性。
(二)以故事激發興趣
兒童天生對新奇的故事感興趣,教師要將知識融于故事之中,喚醒學生的知識經驗,增加數學的趣味性,引發學生想象、開啟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參與到活動之中。如在《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教學中,教者導入如下:“八戒去花果山,大圣不在家,小猴們摘了100個山桃招待八戒,八戒很高興,數了數共30個猴子,在地上列起了算式,100÷30=3…1,大方地說,‘你們每人吃3個山桃吧,我吃剩下的1個。小猴們很感激八戒的大方,后來告訴了悟空,悟空大叫,‘好個呆子,多吃了山桃還嘴硬,我去找他!你知道八戒吃了幾個山桃?”學生們一下子來了興趣,求知欲望瞬間被點燃,躍躍欲試,拿起筆來算一算。
(三)以問題引導學生參與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源于問。教師要創設令學生耳目一新的問題情境,將學生置于“懸而未決”的境地,讓學生困惑不解,促使學生產生急于探索的心理。如在《簡單的時間計算》教學中,筆者提出問題:“《動畫劇場》是幾時播出的?(14時)幾時結束的?(16時)如何計算它的播放時間?”學生很容易想到16-14=2(小時)。教者接著追問,《智慧樹》是什么時候播出的?(8時10分)什么時間結束的?(8時40分)播放多長時間?”從時到分,學生的思維易受阻,筆者讓學生自主思考,小組討論,他們想出了多種方法,有學生用數數的方法,10分10分地數;也有學生用計算的方法,以40-10=30分;還有學生用畫線段圖的方式計算。
二、以小組合作參與交流討論
教師要豐富教學形式,盡可能地開展多樣化的活動,不斷發掘學力,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在參與討論、質疑、競賽等活動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如在《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2)》教學中,教師出示例題:“北京頤和園占地290公頃,其中水面面積大約是陸地面積的3倍。頤和園陸地和水面大約各有多少公頃?”學生習慣于用算術的方法解決問題,現實問題抽象成方程是教學的難點,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小組合作活動,經歷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等過程,找出數量間的相等關系,體會到方程的基本思想。教者提出問題:“題中告訴我們哪些條件?要求什么問題?在這個問題中出現了幾個未知量?哪幾個?嘗試用線段圖把圖中的數量關系表示出來。”學生交流,小組討論題目中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以及如何設兩個未知量。通過思考、討論,學生最終得出答案。
三、以出考題強化參與意識
參與學習不能囿于課堂,應融入每一個與學習有關的活動。在單元復習課上,教師開展“我為班級出考題”活動,要求學生針對重點、難點、易錯點搜集題目,合理控制難度,并提供答案。教師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題目,與學生共同完成,最后,教師針對考題和學生完成情況進行點評,對被選中題目的學生表揚獎勵。
四、以自主找錯參與自我評價
傳統教學中,教師擁有評價的“絕對權威”,學生好不好全憑成績說了算,教師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全面。教師批閱時遇到錯題時打“×”,并在錯誤處作標記,讓學生課后訂正。教師批閱花了大量時間,但學生不會的還出錯。其實,學生也應是評價者,他們對自己最有發言權,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批閱方式,在面批時提示學生有幾道題出錯,讓學生自己檢查并找出錯題訂正,再來批閱。
總之,在參與式學習中,教師講得少了,學生參與多了,他們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主動意識得到激發,敢于在課堂上表現自己,樂于與同伴交流,在經歷知識的發生過程中積累知識、豐富經驗、提高能力,感受數學的魅力。
參考文獻:
曾琦.學生參與及其發展價值[J].學科教育,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