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斌
摘 要:高中數學教學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主要目標。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加強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學生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中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7D-0062-01
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要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主要目標。因為高中數學學習,學生正在嘗試通過數學的思維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具體就是運用數學的直覺與經驗、觀察與總結、猜想與驗證等構建數學思維框架,以此作為依據解決問題。構建數學思維框架的過程就是培養數學思維能力,不斷學習與發展數學思維能力的過程。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有助于促進學生對實際問題深入觀察,運用數學的思維去思考,運用數學的原理去解決,從而使學生形成理性的思考方式,培養其理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培養數學思維能力的重要性
l.高中數學教學要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適應現代科技發展,這是傳統教學模式很難達到的。這一要求使高中數學教師必須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及數理邏輯的培養。
2.數學源于生活。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傳授課本上的知識,還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鍛煉他們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增強數學的實用性。同時,教師還有責任帶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從數學課堂聯想到實際生活,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幫助他們提高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提高素質。
二、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哪個學科,都需要興趣引導。數學經常被認為枯燥乏味,需要教師調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其實數學是一門很有魅力的學科,教師應該展示數學的魅力。比如,讓學生了解一些數學史,感受數學的歷史底蘊,將數學史引入數學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了解到數學家在發展這一學科過程中所作的貢獻。數學家們孜孜不倦的鉆研過程,就使難以理解的數學學科形象化、具體化了。又如,無理數的發現過程:2000多年前,在古希臘整數支配一切數學的時代,有一名學者叫斯帕索斯,他在研究l與2的比例中項時發現某個數的平方等于2,這個數顯然不是整數,當時的學派為了保存自身的顏面嚴禁斯帕索斯將這一成果公布。斯帕索斯沒有畏懼,將這個研究公之于眾,結果遭遇不測。這些數學史中的小故事引入課堂,讓學生了解每一個概念、定理都不是無中生有,都是前人通過努力甚至犧牲換來的。
(二)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高中數學教學要重視從實際生活角度出發,在生活經驗及已學的知識內容中理解數學的內涵,感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價值。這要求盡量給學生提供在實際中能接觸到的機會,使學生有機會從身邊的事情中認識數學,學習數學,體會數學,理解數學。比如,利用學生春游的機會,讓學生自行設計每項費用支出,自主計劃費用。把實際購買消費與計劃相比,回到課堂上將其抽象為一道線性規劃題目。再比如以按揭貸款為例,讓學生計算按揭貸款每月應還本金、利息,還款額與利率、還款期限的關系等,即可引出數列問題。
(三)采用鼓勵機制,使學生保持積極性
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的積極性,鼓勵是一種較好的方式。獲得表揚與鼓勵,會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中,進而有意愿去接觸、學習數學,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在課堂上,教師應適當地讓學生多發言,表達觀點,多肯定,同時給予其啟示,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思考。在作業和試卷上,可以寫一些鼓勵的話:這次考試有很大進步,再接再厲;作業做得很工整,解題思路很清晰;這次有一點小失誤沒關系,總結經驗就好等等。
(四)因材施教,引導式教學
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若照本宣科,學生只能掌握書中的題目,不會舉一反三,形成思維定式,最終達不到教學目的。因此,教師要掌握書本精髓,拓展一些課外內容,融會貫通,才能在講授的過程中對概念等把握準確、恰當,易于學生理解。比如,對同一個概念,在數學發展過程中可能被重新定義。為什么要重新定義,原有理論有什么局限性,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對比分析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建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增強學習能力。
數學思維能力與動手實踐能力不同,不能通過簡單的操作來培養。教師在引導學生思考的同時,還要教導學生將數學思維方式貫穿到高中數學學習中去,既要完成教學任務,還要將數學思維與數學研究結合起來,進而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學生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具有綜合素養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智燦.基于高中數學的抽象思維能力培養的若干問題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
[2]李曉潔.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數學思維能力的實踐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
[3]周燕.高中生數學思維障礙的形成及突破[J].考試周刊,2011,(8).
[4]陳付強.高中學生數學思維障礙的成因及突破[J].南方論刊,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