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德軍
【摘要】傾注愛心,創設師生平等的課堂氛圍,減輕學生的壓力,創設寬松的課堂氛圍。容忍學生出錯,保護創新火花,創設民主的課堂氛圍。講究提問和評價藝術,創設和諧活潑的課堂氛圍,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培養學生敢于創新。
【關鍵詞】轉變觀念 敢干創新 自主學習
江澤民同志提出:“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教育教學中應從小處著手,選準突破口,尋找切入點,使創新教育落實到教育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去。具體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
一、轉變觀念,敢于創新
1、教師要有創新意識。
一個好的小學數學教師,決不能選背課本和權威,不要動輒“課本上是這樣編排的”、“××權威這樣講的”,要敢于創新。如教學"9的加減"一課時,可以大膽改革,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對教材進行調整,在復習8 的加減法和9的組成的基礎上設,計讓學生動手操作分梨,將9個梨分成兩堆,要求左邊的一堆個數比右邊多,然后按不同分法列出加減法算式。這樣安排打破了過去一個算式一個算式教學的常規,既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又創設了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的空間。
2、教師要樹立“每個學生都有創新潛能”的觀念。
每個學生也都有創新潛能可以開發,問題是教師是否在課堂上創設良好的環境和氛圍,是否把學生真正推到了自主學習的境界。研究表明,有些創造力高的兒童通常具有頑皮、淘氣,為所欲為,逾越常規等特征,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關愛優等生,更要關愛那些所謂“頑皮、淘氣”的學生。
二、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培養小學生創新意識
1、傾注愛心,創設師生平等的課堂氛圍。
小學生思維較稚嫩,潛意識里有創新意識,但只是創新意識幼芽,難免與錯誤一起出現。這就得靠教師正確看待,細心呵護創新的幼芽,以慈愛寬容之心啟發學生拓展思路,發揮創新潛能。正如李鎮西所說:“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這樣在自然、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中,讓學生敢想、敢問、敢說,就一定能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意想不到的發展。”
2、減輕學生的壓力,創設寬松的課堂氛圍。
緊張的氛圍,不利于學生多向思維和逆向思維。也就不利于創新意識的發展。記得下縣聽課時,有這樣一節二年級的活動課。老師出了這樣一題:“小樹上原來有2只鳥,后來又飛來了2只,樹上共有多少只鳥?”隨后便一聲令下:“快做,看誰做得又對又快!”一只只小手很快舉起,答案都是“樹上共有4只鳥”。老師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誰知學生的答案是這樣簡單唯一。老師只得改口說大家慢慢想,還有沒有不同的答案。沉思半晌后,一個學生小心翼翼地說:“老師,我說樹上共有2只鳥可以嗎?”教師高興地連聲說“可以”,“能說說為什么嗎?”那學生說“樹那么小,原來的鳥被后來的鳥嚇跑了”。這下可熱鬧了,得到了啟發,有的說:“后來的2只也跟著跑了,”有的說:“還有一只膽大的沒跑,共有3只,”……新奇的答案一個接一個。如果老師一開始就這么寬松,哪至于學生思維這時候才活躍起來,新奇的答案姍姍來遲呢?
3、容忍學生出錯,保護創新火花,創設民主的課堂氛圍。
課堂教學中,老師應鼓勵學生質疑,無論學生提出什么問題,不能批評指責,對敢于提問的學生應給予表揚,創設一種言者無過、善言有功的民主課堂氛圍。這樣學生才會開動腦筋,積極、大膽地去想象、去創新。
三、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1、自主學習,獨立思考。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必須要讓學生自主學習。目前的發現教學法、嘗識教學法、問題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實驗探究教學法等都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好方法。要承認學生潛伏著極大的由己知轉化為未知的能動力,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自覺性。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小數的性質”時,先出示一些小數,讓學生猜測這些小數中有沒有相等的小數,然后探究驗證0.1 米、0.10米 和0.100米是否相等,0.30和 0.3是否相等,再引導學生自己找出變化規律,概括出小數的性質。
2、促進合作與互動,實現教育信息的多向交流。
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學生獨立思考的結果,只有與他人交流,才能達到相互啟發,共同提高的目的。討論法學習就是一種效果遠勝于“教師講學生聽”傳統方式的極佳學習方法。如“商不變的性質”的教學,在學生基本掌握了商不變的性質后,教師出示一些鞏固練習題,其中一道(100÷ 口)÷(20÷口),口里填幾,引發了學生一場唇槍舌劍的爭論。一生說:“根據商不變的性質,兩個口里應填相同的數,可以填任何相同的數。”另一生則站起來反駁:“我不同意,如果口里填3,不能整除怎么辦?”而第一學生又站起來,振振有詞地說:“根據商不變的性質應該是可以的,至于100÷ 3、 20÷ 3不能整除,但一定會得到一個新數,只不過我們還沒有學到罷了。”看,這樣爭辯難道不正體現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的萌芽嗎!
3、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數學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生活處處有數學。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踐問題。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一課,當老師引導學生探索出求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方法,教師不失時機地問:“在我們周圍有很多物體的表面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你能利用我們今天學到的新知識,測出必要的數據來計算這個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長嗎?”同學們紛紛走下座位,有的測量老師講桌的面,有的測量們窗上的玻璃,還有的兩人一組測量黑板的長和寬,不一會兒,個個答案就呈現出來,達到鞏固新知識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更新教育思想,積極創造有利于學生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潛力,大膽放手,讓學生自行探知,做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Z]:第四條中的第10點。
[2]李鎮西,愛心與教育[M]: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1998年 7 月第一版第24頁。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Z]:
[4]國家數學課程標準[Z]: http://www.51lunwen.com/ 第一條中的第3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