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晚晴
【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進一步保證了高校育人質量,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了基礎,也為新時期大學生黨員培養教育工作注入了新鮮血液和生命活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高校學生培養的全過程,是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環節。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還存在著一定的基礎性障礙,高校要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線,將其融入到學生黨支部活動,以活動促教育,以教育帶活動,旨在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價值的更好實現。
【關鍵詞】大學生;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時期是大學生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初步確立理想信念的關鍵時期。在大學的學習和生活中,學生們求知欲強、思維活躍。他們思考和求索人生的真諦,關注和求解社會的課題,探索世界和宇宙的奧秘。不僅如此,這種收獲在他們畢業工作以后,往往有更深切的體會,許多工作多年的大學畢業生,以自身的實際經歷和工作成就證明這一點,而且工作經歷愈豐富,對理論指導作用的體會就愈深刻。他們的體會表明,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并不是簡單的理論推論,而是立足大量事實基礎上的經驗之談。
一、高校黨建與大學生思想教育創新方式
高校黨建與大學生思想教育,始終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高校工作的重點,也是高校大力推動創新和發展的一個新亮點。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的過程中,高校黨委堅持高舉旗幟,用黨的創新理論成果武裝大學生頭腦,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全過程,實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到整個教育過程中的理論成果,以使高校學生更加堅定地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首先,根據學生的特點,把大學生自身特點作為思政教育創新的切入點。面對當代大學生的新特點,高校黨委開展立德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務。運用改革創新的方法,學生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切入點。應當指出“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的,混亂的政治信念、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缺乏社會責任感、淡化艱苦奮斗的精神,團結協作的概念差,精神不佳和其他問題”。這些思想,黨的組織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大學生的特點,要緊緊圍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適應和掌握大學生的思想特點,用改革和創新的想法,用科學發展的時代要求審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尊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起點的主導地位。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這是必要的,以確保尊重大學生的主導地位。首先,要真正明確大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高校黨組織在思想政治教育,按照高舉旗幟、遵循規律、改革和創新、加強基礎的總體思路,以提高學生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把重點放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在具體工作中,必須尊重工作對象,完全平等的身份,互相討論,共同提高。其次,要不斷了解學生的素質需求。學校發展的基礎上,繼續尋求實際的物質和文化利益,為提高學生的素質和潛力,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和體制保障。
第三,要反映學生的人文關懷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最終結果。高校黨組織堅持對所有學生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了學生的一切,關注的狀態識別是肯定的價值和意義,歸根到底,是前提是人的力量,人類的目的,一切以人為本,為學生的一切。因此,高校的黨務和思政教育工作者從事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落腳點。
二、深化創新方面:建立互動機制
所謂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機制,以達到一定的教育目標,選擇一個特定的教育內容,教育類、網絡、心理和實際的雙向平等交流和情感的互動過程與對象。
1.課堂互動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黨組織和黨員教師要充分發揮課堂一個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論的主導作用,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大學生,加強他們的理想和信念。選擇討論共同關心的問題,讓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爭論,讓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的角逐,最終達成一個統一的認識,共同提高。這種互動,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既要實現教育的目的,而且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網絡互動
網絡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和價值觀,但主體的網絡技術,網絡活動是人類活動。因此,利用信息網絡和高普及率的快速傳播,黨的建設的經驗更多的網絡互動的工作,是各級組織做思想政治教育,加強黨組織的自身建設的有效途徑。設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大學教師和專家以思想政治理論或當前熱點的答案,掛上網,引導閱讀討論鼓勵大家都來寫博客文章發表的意見。教師,特別是黨員教師,或在黨組織的負責人給予了肯定的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的意見,這種互動和平等的禮節和學生的道德行為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3.心理互動
如何應對一些大學生對社會是充滿競爭和挑戰缺乏心理準備,“焦慮”、“悲觀厭世”等各種心理問題造成的裂縫。對于大學生來說,我們使用的互動形式溝通,耐心細致的心理輔導,通過各種鼓舞人心的方法,激起大學生開拓進取的“強心”的效果。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與對策
首先,大學生和社會內涵。所謂的社會化是指自然人作為生物個體和社會的互動,學習社會和文化,掌握社交技巧,社會態度的形成,以適應社會生活,并在社會,創新的積極作用,社會生活,社會和文化的過程。大學生社會化是指在校園里的大學生通過教育和學習知識和掌握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參加社會實踐,以適應社會生活,實現人與社會的平衡發展,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認真履行自己的社會角色。
第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問題。從整體大學生的思想品質上看出支持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擁護國家的教育政策和策略,體現了積極的健康和進步思想修養和文化素質。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大學生社會化的過程中,仍然有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如信仰減弱,扭曲的價值觀和個人主義的信念,自由主義思想,趨向擴大的價值取向功利,心理障礙和人格障礙也很突出,這些因素極大地影響了大學生社會化的過程。
第三,解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一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解決大學生的社會基礎的問題。要加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使他們樹立堅定的政治理想和信念;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理想和價值觀。二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和解決的問題,大學生的社會是前提。必須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和社會文化的融合,促進學生的“校園”到“社會人”的轉換。
四、結語
面對這些情況,高校師生首先要深化認識。要深刻認識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化教育改革,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接班人的重大舉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大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磨練意志、鍛煉能力、錘煉品格、了解社會、認識國情、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全面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高莉.當代大學生從眾現象與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011
[2]郝秀芬.高校黨建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政工研究動態.2009(Z1)
[3]岑道權.加強大學生科學發展觀教育的方法創新[J].人力資源管理(學術版).2009(06)
注:本論文屬于2014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基于微信公眾平臺下的高職生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14C36)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