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青梅
【摘要】交往,是指人與人的社會交往,是人與人之間情感溝通的橋梁,是人與人之間思想傳遞的紐帶,它是人類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孩子在家里像個小太陽,家里幾代人圍著小太陽轉,樣樣事情包辦代替,處處呵護。但走出家門后膽小、自卑、孤僻,交往能力明顯較弱。如果幼兒的交往能力不加以改善的話,將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
【關鍵詞】交往 同伴 親子 培養
當今社會是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在未來社會中,只有具有合作、交流能力的人,才能獲得生存空間,贏得發展。而學前期是個體社會性發展的重要階段。對于幼兒來說,合作交往的能力,就是幼兒在游戲、學習、生活中,能主動配合、分工合作,協商解訣問題、協調關系的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講,幼兒生活的社會空間主要是幼兒園和家庭,在幼兒園里幼兒接觸最多的就是他們的老師和同齡群體,在家里接觸的主要是父母和長輩。因此,引導幼兒培養交往能力,就必須發展幼兒主要處理好同伴關系和親子關系。
一、幼兒同伴關系發展的培養策略
幼兒與同伴的交往,對于幼兒今后步入社會、掌握社會交往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必須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創設幼兒交往的客觀環境,為幼兒提供充分交往的機會,以利于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
1、運用游戲活動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
幼兒與同伴間的交往絕大多數是在游戲情境中發生的。在游戲中,幼兒分工合作,有共同的目的、計劃。在游戲中,幼兒必須服從一定的指揮,遵守共同的規則,要互相合作、尊重、關心與幫助,大家為玩好游戲而努力。如合作游戲玩沙,在一定的安全規則下,孩子們通過邀請、合作 、商議,共同完成游戲主題等等。游戲更能調動幼兒交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交往能力,增加了交往樂趣。
2、在集體教育活動與自由活動中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
有針對性地開展集體教育活動,需要教師在各領域的教學中,有意識地結合平時幼兒交往中發現的問題,利用教材進行教育,并通過一些交往的情境,讓幼兒分別處于不同的位置,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特定的情景中去辨別、體驗、理解、感受他人的情感。比如:根據某些孩子想獨占玩具而爭吵打架的現象,教師可編一個故事:“大家都想玩的玩具壞了”,通過讓幼兒聽故事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組織幼兒討論:玩具壞了怎么辦?搶壞了玩具大家的心情會怎么樣?想玩的玩具只有一件,但大家都想玩怎么辦?協商的語言該怎樣講?教師也可以有意識請經常爭搶玩具的孩子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讓他懂得好的玩具大家一起玩,輪流玩,共同游戲時要遵守規則。
在自由活動中,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大量的活動材料,并有意識地提供些需要與別人共同協作才能玩的環境。如棋類、角色游戲、表演、故事等材料,讓幼兒自選活動內容,自由地組合,在活動中保持愉快的心情,主動參與活動,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活動中逐漸培養交往意識,學會與小伙伴友好交往的技能。
3、在日常活動中發展幼兒的交往能力
在幼兒園日常生活中,教師要有意識注意觀察和引導幼兒人際關系中的良好行為,樹立榜樣,同時鼓勵幼兒多交朋友。當出現矛盾時,請同伴與當事人共同討論解訣問題,老師不要直接干涉,只是給他們一些建議,引導其觀察、體驗別人的情感,引發其自身解決問題的動機與能力,減少對成人的依賴。比如:每次在午睡前、起床時,總會聽到很多小朋友在喊“老師幫我脫一下,幫我穿一下”等等,在這個時候,可以引導幼兒請旁邊的小朋友幫忙,先幫你再幫我,讓他們自己去找小朋友來解決。小朋友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學會了怎么去向對方求助,怎么與人交往。
二、幼兒親子關系發展的有效策略
家長和孩子的交往是門藝術,親子交往是微妙的,孩子是家長的寫照,你用什么樣的心態來對待孩子,孩子也以什么樣的心態來回報你。整個社會日益變遷,家長必須給孩子以正確的幫助,引導他們成為具有交往能力的人。
1、營造一個和諧健康的家庭氛圍
在家庭中應創造一種民主平等、親切和諧的交往氛圍,以父母為中心和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都是不可取的,要想讓孩子有一個和諧健康的人際交往關系,家長就必須為孩子創造一個和諧健康的家庭環境。父母做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很多方面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們的模仿能力很強,常常把父母的一些語言、行為、習慣帶到自己的生活中。因此,家長要注意以身作則,做到言傳身教。
2、盡量給孩子多的社交圈
現在獨生子女多,家里除了祖輩父母接觸,和同年齡小孩交往的機會不多,所以我們的家長要經常給孩子創設交往的環境和機會 ,同時家長應鼓勵孩子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和同齡人玩。比如多帶孩子串門,支持孩子帶同伴到家里來玩,不要對孩子們的游戲作過多的限制,更不能以家庭的整潔衛生為由將孩子的朋友拒之門外。
3、了解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不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父母們總是急于讓孩子盡快掌握成人交往的技巧,其實,孩子的發展需要一個過程,所以父母要保持平常心,用寬容的態度來看待孩子在交往方面的表現,不要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親子關系是一切關系的基礎,孩子會將與父母的互動模式帶入到與他人的互動模式當中,所以,愛您的孩子,請多關心他,多陪陪他,多給他鼓勵。
三、幼兒社會關系發展的有效策略
對于成長中的幼兒來說,社會交往更是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
孩子并非生來就知道如何適應社會生活,作為教師要采用一切方式方法幫助孩子學習如何與人接觸交往,逐漸掌握符合社會要求的行為方式,并能初步根據社會規范來調節自己的行為,發展交往能力,使幼兒逐步成為順應時代發展需要的人。
首先,應該為幼兒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促進幼兒的正常交往。幼兒的交往能力只有在良好的環境和更多的交往實踐中得到鍛煉。例如:創設游戲公共汽車,“公共汽車”的售票員把娃娃家中的爺爺、奶奶攙扶著上下車,培養幼兒尊敬老人的社會公德,引導幼兒良好的社會行為。
其次,教給幼兒社會交往的技能,增強幼兒交往的自信。幼兒只有具備很強的自信心,才能很好地同他人進行交往。并且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應該不斷擴大幼兒社會交往的范圍,打破班級和幼兒園的界限。如組織幼兒去春游,讓幼兒與農民伯伯進行交往;組織幼兒參觀商店、菜市場等,鍛煉幼兒的實際交往能力。
總之,人際交往的能力是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培養的,孩子正是在與各種不同的人打交道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待人處事應有的態度。只要我們把交往的主動權交給孩子,鼓勵他們的點滴進步,并為之堅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使每個孩子的交往能力都得到提高,并促進其個性全面、和諧地發展,為幼兒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變化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