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
【摘要】小學數學的課堂應當是一個生活活潑、主動探究和富有個性的活動的課堂。教師應著眼于學生的主體需求,落實育人為本的教育方針,深刻挖掘教材內涵,豐富課堂教學,加強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產生的過程,設置開放性數學習題,構建起開放性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學 開放性課堂 育人為本
數學課程要走出教材的束縛,打破教師的范疇,摒棄應試教育的禁錮,構建起適應時代發展的開放性的小學數學課堂。實施“開放型”數學教學要求教師大膽開放,隨機應變,不斷改革束縛學生情感、認知與能力發展的條條框框。改變教師始終“講”,學生被動“聽”的局面,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盡量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講解,去探索,去創新,發展學生的自主能力,全面提高學生數學素質。
一、落實育人為本教育方針,構建開放的教學觀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充分認識到學生是需要發展的人,要學生的知識基礎、情感個性的特點與差異,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寬容的教學氛圍。把學生的人文性充分體現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教學目標的定位、教材處理的方式,還是教學過程的運作等,要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要多一些彈性,少一點機械,使我們的教學既要放得開,讓學生各抒已見,又要收得攏,順勢誘導,從而拓寬教學進程中的人本空間,重視挖掘師生的集體智慧和力量。學生成為課堂上學習的主體,問題讓他們提,疑點讓他們辯,結論讓他們得,教師充分放手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達到教學活動的開放搞活,學生素質的發展提高之目的。
二、挖掘教材內涵,讓課程開放
教材只是教師教學的媒介,不是教學的唯一。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內涵,拓展教學空間,讓學生在教材的基礎上拓展、延伸,構建起開放的教學空間。如教學“圓的認識”這課,教師板書課題時,問:看到這幾個字,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學生說:什么叫圓?有的說:圓的面積應該怎樣計算?有的說:圓的大小是由誰決定的?有的說:車輪為什么要制成圓形?教師見“課題”已出,便從中拓展:“為了想解決自己所提出的問題,請同學們可以自學課本。”教師進行點拔啟導,學生通過畫圓、剪圓、折圓、畫直徑、量直徑和半徑等實驗操作,討論推斷,自主解決疑難。這節課從課眼開始開放,學生迅速接受教學目標,為主動構建新知創造條件。
三、加強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讓數學向廣闊的生活開放
教師要善于把教材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踐聯系起來,挖掘學生身邊蘊藏的許多熟悉、新奇有趣的數學問題、數學教學的“活”教材,為教學所用,寓數學知識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之中,讓學生能用數學思維方法去審視、去分析、去解答實際問題。如教學“元、角、分的認識”時,創設了以下的教學方法:1、活動前:為每個學生準備學生各種面值的人民幣共5元。2、活動開始:讓學生認識這些人民幣。結果,全班學生都能認識所發給的人民幣。3.活動中:組織學生到附近的超市去購買商品。要求:(1)每個人購買的商品中必須有文具、食品、小玩具。(2)用所發給的錢,看誰買的東西多,買的東西好,買后要進行評比(并在活動中適時進行愛護人民幣的教育)。4、活動后:集體討論,讓每個學生都能說出自己買了幾樣商品,每樣商品多少錢(分別用分、角來表示),余、缺多少錢。學生把數學知識生活化,感受到了數學的價值。
四、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產生過程,構建開放的教學方式
數學教學過程是特殊的認識發現過程。這個過程,要求教師教學不僅要重視自己“導”的設計,更要重視學生“學”的體驗,關注學生“學”的情感、態度、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只有這樣,才能把教師備課時預設的、主觀的、封閉的程度,變成激活學生思維的、靈動的開放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探索者、發現者,提高學習和創新的能力。如教學“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時,先讓學生拿出長方形學具,摸一摸它的周長。問:怎樣計算這個長方形的周長?讓學生各抒已見,有不同意見,可以自由站起來補充,鼓勵學生說出不同想法,表揚敢于暴露問題并及時改正的同學。根據學生回答,歸納為三種方法:(1)長+寬+長+寬 (2)長×2+寬×2 (3)(長+寬)×2。最后讓學生討論得出:第三種方法計算最簡便,整個過程,教師只在“導”、“放”、“收”方面運用,沒有按部就班,固守全班一律的教學步驟。也沒有局限于書本內容的講解,而是把數學知識規律的習得,溶于切合學生實際的探求活動,使他們在開放的時間與空間里解放頭腦和手腳,自動探索,發現、總結數學規律,又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動手操作,動腦分析,計算等數學素質。
五、設置開放性習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習題是教學過程的總結、鞏固和提高。教師要設置開放性習題,讓學生能夠達到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的目的。條件不完備、結論不確定,或者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唯一的習題稱之為開放題。數學開放題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在形成性練習或數學活動課中,教師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材料或開放性習題,選擇適當的時機,以靈活的方式小滲透到教學中去上學生自由討論,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不受定勢的影響,不受傳統的束縛,要求學生從多角度、多因果、多方位、多渠道地解決問題,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調動學生追求成功的潛在動機,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如教學“長方形的面積”后,做練習:要給教室里二扇窗戶做窗簾,每扇窗戶高1.8米,寬1.5米,至少需要習多少米布?學生很快解答如下:1.8×1.5×2=5.4(平方米)。一個學生疑問:這樣買布太少,會遮不住太陽,應多買些。自由議論后,一部分學生認為:為了便于拉開(透光)和關閉(遮光),還需把窗簾做成兩幅,兩幅之間要重疊一定的寬度,有的認為:市場上賣的布寬度和窗戶寬度不一定一致,還需根據布幅寬度和窗戶寬度進行計算,才能確定應買布的長度。還有的說;質量好的布要精確些,質量差些的可以放長些,這與使用者的經濟條件有關。此時利用題目的開放性,讓學生展開想象和創新的翅膀,把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揭示出來,既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動機,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知識運用也更靈活,更有創意,同時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整個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