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關軍
摘 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所以,應尊重歷史事實,敢于從多方面進行剖析,用科學、辯證的方法進行研究、歸納,得出新的結論和觀點,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歷史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的素質培養、思想品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舊的課堂教學較為死板,缺少激情,缺乏活力,不能真正實現“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歷史教學的突破口在哪?在于怎樣激活歷史課堂。
關鍵詞:歷史教學;創新;高效
一、優化媒體,更新教育手段,創設問題情境,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積極發表創見,鼓勵質疑,提高效率
運用多媒體教學,能把知識直接、準確、生動地傳授給學生。掛圖、投影、幻燈、課文中的插圖都可以用來作為學習教材的教具,引發學生興趣,拓寬知識面,增強教學效果。如,在講《三國鼎立》時,抓住歷史典故,讓學生自己講述有關曹操、劉備、諸葛亮的故事,發言大膽熱烈,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習近代史結合《時局圖》,國難當頭,外國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此時,不妨大膽設想這樣一道題:“如果你生活在那個時代,你會是什么樣的態度?是積極投身于革命,還是甘當亡國奴?”經過師生共同討論,最后啟示人們:落后就要挨打。中國只有增強綜合國力,才能自立于世界強大的民族之林。學習《最可愛的人》時,教師先播放《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聽完后讓學生說出歌曲的名稱和內心感受。然后,播放影片《上甘嶺》片段,讓學生感知志愿軍戰士的英勇、豪邁、熱情和決心,學習他們不怕犧牲、頑強拼搏的大無畏精神,了解他們創造了英雄的業績,用無聲的莊嚴實現了人生的輝煌。
二、不斷創造新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嘗試新的學習方法,恰當提問,巧用鮮活史實激發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能力
在學習《隋朝大運河》時,教師讓學生對照圖片并組織討論:隋朝開通大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大運河對我國歷史發展有什么重要作用?學生針對問題暢所欲言,自由交流。教師重在引導學生全體參與,鼓勵他們敢于闡述自己不同的觀點,敢于就見解補充和完善。
三、捕捉思維火花,拓展創新空間,啟發學生參與,培養創新能力,建立和諧真誠、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構建優質高效的歷史課堂
“沒有發展不了的學生,只有尚待發展的學生。”作為教師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走下講臺,同學生一起探討,共同解惑釋疑,用熱情去喚醒學生創新的欲望,寬容理解學生在探索創新中出現的錯誤,在教學中要大膽放手,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啟發誘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找出與眾不同的方法,進行創造性學習。上海特級教師于漪主張:“要努力把課上得情趣橫溢”;遼寧省特級教師魏書生指出:“每節課都要有笑聲”。課堂應成為學生的天地,教師只是教給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學習的過程,在廣闊的氛圍中自我激勵、快樂成長、創新發展。學習《鄭和下西洋》時,教師應利用插圖,明確地講解出“西洋”的歷史范圍,對下西洋的目的、條件、概況、意義都可以利用地圖來講解,學生根據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充分發揮想象力,或通過思考,或通過表演領悟,各抒己見。師生和諧發展的根本在于師生互動,關鍵在于學生的主動參與。
四、希望我們大膽嘗試,勇于探索,搭建創新平臺,自主探究,讓學生“動”起來,真正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的革命
改革創新的浪潮將五顏六色的教學方法的貝殼沖向了教與學的堤岸,我們隨便拾起一顆,都會將我們狹窄的講臺裝飾得熠熠生輝。從赫爾巴特的“五段論”(預備—提示—比較—概括—應用)到杜威的“五環節”(情境—問題—觀察—解決—應用),從魏書生的“教學六步”(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到錢夢龍的“三主”方針(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材為主線),教學在一個個教育家殫精竭慮的實踐中已翻開了尊重權威但否定模式的新篇章,在教學原則的旗幟下,各路人馬實際上是在進行著“教無定法”的實彈演練。但要記住,一節課只能恰當地運用一種主要的教法,要么進行點撥,要么組織討論,要么進行辯論,甚至將競爭機制引入課堂,或者將課堂變成劇院,變成憑學生任意涂抹的畫布,變成師生間唇槍舌劍的戰場……不論哪種方法都能“吹皺一池春水”,換取“滿園春色”。
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能力提高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創新教育是“三個面向”的需要,創新教育的思路有待我們進一步去實踐和開拓。全新的教育就是著力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教育。構建高效課堂是我們踐行創新教育永恒追求的目標,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去不斷地探索和完善。歷史教學中,教師應針對課程特點、學生個性特點,因材施教,既要注重學生學習興趣及熱情的培養,又要善于啟發誘導學生,正確引導學生養成求異和創新的習慣,進而努力把他們培養成敢于探索、善于思考、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的跨世紀人才。
參考文獻:
李寄清.淺談如何構建初中歷史教學高效課堂[J].新校園:旬刊,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