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平 吳長根
摘 要:依據美術課程標準,探究傳統教學觀念和陳舊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弊病,遵循“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實施開放性教學,讓學生自主、探究、創新地學習,以小組合作交流為學習方式,激發學生探索和創新的積極欲望,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去創造性學習,從而達成立體式發展學生的目標。以作者課改經歷為例來表達對“三三四”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的理解。
關鍵詞:自主;合作;探究;“三三四”模式
浩河中學位于與湘陰縣城一江之隔的鶴龍湖鎮東南角,南有湘江浩浩蕩蕩匯入洞庭湖,北有S308線橫貫鶴龍湖南岸,鶴龍湖鎮是魚米之鄉,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民風淳樸。合格學校驗收后,浩中校園環境得到美化,教學條件得到了改善,但教學質量仍相對滯后。作為在農村中學任教了二十多年的一線教師,我深切地了解本地的教育現狀:由于教育教學的傳統、定式、習慣以及應試的指揮棒影響,教師獨霸課堂,填鴨式教學“持之以恒”。教師口授、手板書,學生耳聽手錄,被動地學習,忽視了時代特點和他們的成長需求。學生跟不上教師的進度,厭學思想嚴重,師生關系緊張。為此,我也深刻地反思過。
美國人本主義教育家羅杰斯曾說:“教師必須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而不是傳統的只注重‘教的教師。”教育家沃得也說:“平庸的教師傳達知識;水平一般的教師解釋知識,好的教師演示知識,偉大的教師鼓勵學生去學知識。”縱觀全國各地的教改,杜郎口中學十多年嘔心瀝血的教改確實最大限度地還課堂予學生。每節課教師不再是一言堂,其引導、鼓勵、點撥時間少于十分鐘甚至就那么幾句話。“課堂因互動而精彩,學生因自主而發展”,學生自主學習交流時間等于或大于三十五分鐘,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他們在課堂上做到了充分預習、合作交流、人人參與、個個展示,聽、說、讀、寫、演、唱、畫、作穿插交替,精彩紛呈,學生自信豁達、明禮謙讓。他們在課堂上得到了全方位、立體式教育,其本質與教育部制定的新課程標準的教育教學宗旨是一致的。
農村美術教學現狀分析:(1)專業教師不專業。即使有專業老師,但由于負擔重不得不任教一門語文或數學。(2)美術教學應付了事或被文化課霸占。(3)學生上課的畫具缺少甚至沒有,作業隨便。有些學生喜歡美術但不喜歡美術課,這是一門學生不在乎,家長不過問,學校不重視的課。美術屬于人文學科,知識歸屬主觀性知識,和其他學科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一門沒有標準答案的課程,它能激發思維、創新求異,因此螺旋上升式的美術學科知識在教學方式上需要人文性的教學方法,而不是灌輸的、直線性的、立刻達成目標的。以開放性的課堂造就的創造性思維,對數學、物理、語文等學科也有輔助作用。因此,課堂一定要改,也一定能改,完全照搬別人經驗也許不一定成功,但有一點毋庸置疑:開放課堂,充分相信學生、解放學生、發展學生是改變教育現狀的重中之重。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教師的教是教學生如何去學,而不是傳達知識。學生的演(學)才是關鍵,只有讓他們去體驗,他們才會自主,才會探索,才會合作,才會演出效果。因為探索使人聰明,合作使人愉快,展示使人自信。美國伊克中學校訓可能讓我們更加明白這個道理:讓我看,我記不住;讓我聽,我會忘記;讓我參與,我會明白。國家關工委教育專家指導中心副主任對此頗有心得。他認為,有研究顯示:教師講授后24小時,學生知識鞏固率為5%;學生在交流合作中學習,24小時后知識鞏固率為50%,教師相信學生,釋放學生潛能,教改不再糾纏于外部枝蔓的修理,而是直接進入要害。
今年是湘陰教改年,上學期筆者開始臨帖杜郎口中學、許市中學、南洋中學的教改經驗,逐步在美術課堂形成自己的風格,即“三三四”式教學模式。課堂自主學習有三個特點:立體式、大容量、快節奏,自主學習三個模塊:預習、展示、反饋,課堂展示四個環節:預習交流、明確目標、分組合作、展現提升。每課內容用二課時完成,第一節課為預習準備課,第二節課為展示課。學校藝術課程因其具有自身學科特點,一直以來其教學過程一般是導入新課、講授新課、教師示范、學生作業、作業展評、課堂小結幾個環節。學生需規規矩矩,洗耳恭聽,作業甚至得畫出條條框框,作業往往也多有雷同,更甚者千篇一律。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機會少,在課堂上充當配角。中上等的學生大概還能主動完成作業,剩余學生則大多勉強應付了事。
課改前筆者曾上過一堂這樣的公開課,教材內容是八年級的《標志設計》,我從介紹“標志設計的概念”開始導入新課,提問:“你曾在哪里看到這些標志設計?”學生分別回答,說了有交通、銀行、運動會、企業、網絡等常見的標志符號;接著出示許多標志圖案,讓學生辨認是什么標志,并告訴學生標志的特點,然后教師示范畫出舉例的標志,教師在總結的基礎上布置作業,播放音樂,巡視指導,最后是作業展評,課堂小結,宣布下課。這節課的節奏比較均勻,教學秩序良好,學生作業整齊。聽課的領導和老師們評價很高,我自我感覺也不錯。課后我問幾個學生:“喜歡上美術課嗎?”學生回答是的。“那么能不能說說什么是標志設計?”學生搖搖頭又點點頭,表示不置可否。
課改后,我嘗試用“三三四”自主合作模式來教同一內容。我用兩節課來完成教學。第一節預習準備課之前, 提早安排預習導案,布置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找一找生活中的標志設計并分類,探究標志設計與生活的密切關系,他們的設計流程及材料可能是什么?準備你認為能行的設計材料,嘗試設計一個標志作品,如班標。第一節課先改變學生座位編排,六至八人一組,每組選出一名能力強的學生任組長。展示目標,分組預習交流,討論預習成果和調查成果,設計出本組創作完成的幾張作業。在組內說設計作品特點、寓意并點評自己和他人的表現。教師各組巡視,作適當指導。學生活動時間三十多分鐘。第二課時,先預習交流,明確目標。教師將目標用小黑板掛在前面,分配任務進行分組合作,展示提升。將本組探究的結果包括老師布置的問題和完成的設計作業進行信息匯報交流:每個小組先匯總材料,組內交流討論,然后推選至少兩名代表,到臺上給大家做介紹,展示小組的學習成果,并在發言結束后接受其他同學的提問和質疑;能回答的就回答,不能回答的就把問題反饋給大家,每個學生都可以針對所提問題發表意見;如果包括老師在內都不能比較滿意地解答,那么這個問題就備案,生成大家課余學習的課題。這樣,課堂學習便得以自然地向課外延伸。采用分組記分方式鼓勵學生大膽展示自己,各組發言積極,展現大膽,因為他們準備充分,體驗深刻,有話可說。如,二組探討的怎樣理解標志設計,有的根據調查說標志設計是公司企業單位的形象標識,有說中央電視臺、湖南經視、鳳凰衛視臺標的,有說名牌服飾李寧、安踏,哈藥六廠等企業標志的;還有的說標志設計是圍繞一個主題或中心繪制的圖案名稱,運用到交通、金融、通訊、體育等生活中的。如中國南航標志、中國人民銀行標志、中國電信標志、三星手機標識、2008北京奧運會會徽的;有說自己最喜歡的NBA火箭隊、湖人隊、小牛隊球隊標志的,不一而足,五花八門。在作業的展示和點評中學生更是爭先恐后爭取發言機會,發言的人慷慨激昂,精彩紛呈;其他同學凝神傾聽,聚精會神。對于美術課全班性的展示,放手讓他們自由的、快樂的進行。對每一個學生而言,他們感到講的人或聽的人與自己是平等的,沒有什么權威可言。盡管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程度各不相同,學習的深度各不相同,但是每個人都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出來,自信心得到了培養。我則在課堂活動中始終追隨學生思路,但極少插言,偶爾一兩句都是鼓勵未參與的學生勇敢站出來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最后由課代表對各組表現作點評,宣布優勝組別。這樣的課堂不再是老師一人說了算。課堂提供了機會讓學生參與合作,創設了情境讓學生體驗成功,這種平等和諧、寬松自由的環境中,不僅學生的美術素養得到了提高,而且開放型課堂成了學生建立自信、挖掘潛力、爭相展現的舞臺,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及求知欲望大大增強。筆者也在這種開放式課堂中受益匪淺,我有時驚嘆:我們的學生真厲害。我感悟:放手即是愛。這也是自主合作課堂模式的獨特魅力。崔其升說得精辟:“教師最大的悲哀在于包辦,學生最大的問題在于依賴。課堂上我們不看教師講得多精彩,只看學生學得多主動。”因而,這樣的班級授課更名為班級學習活動更符合美術新課程標準的基本思想。通過對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教學方式對比,我們發現,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行為的改變造成相異的教學效果,筆者認為:教學過程會深深影響到教學內容,過程到頭來會比內容更起作用。
當然,自主合作模式在美術教學中仍有諸多問題需要探索,如:農村本土資源的利用,多媒體工具的結合,教材內容的增刪,教改的可持續發展等。但我堅信:此種教學模式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因為它相信學生、解放學生、發展學生,因為它以人為本,關注生命。只要我們肯花費心思和精力,努力探索,假以時日,定會取得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張桂木.美術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華中師大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