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婷
摘 要: 新課程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創設了廣闊空間,只要教師能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努力提高討論的有效性,燃起思維撞擊的熱火,就可讓學生自由、自主地徜徉,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6-0132-01
教學之所以稱為一門藝術,是因為課堂不僅給教學者充分自由創造的余地,而且給受教育者積極思考、鍛煉心志、培養技能、塑造人格的空間。構建高效課堂,展示教學藝術,自然離不開教師和學生,他們永遠是提高課堂效率的主角,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闡述如何構建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
一、轉變傳統觀念,以生為本
現代教育理論早已把目光聚焦在了學生身上,明確了課堂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周一貫先生倡導的“以學定教”其實就是很好的以學生為本的例子,他認為:“最好的課堂也就是課堂環境,(包括教師的教)能最適合學生主體的學習和發展。”我們現在的小學語文課堂就是教師捏得太死,學生學得太死,不是為了學而教,而是為了教而教,效率可想而知。
學生主體,教師主導,這就會形成一種和諧健康的課堂師生關系。教師的作用是一種引領、引導的作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中的發揮那才是最主要的。教師只有把這個課堂中的師生定位弄明白了,才能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有一個合理、正確的出發點。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放下自己的權威,少講解,多引導,實實在在地為學生服務。觀念轉變了,課堂也將會轉變,這也是實現高效課堂的第一步。
二、營造和諧課堂,全員參與
1.激發興趣,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的狀態。每節課的設計,教師要把握住學生的興奮點,用那些能夠快速激發學生興趣的導入開場,讓學生的求知欲望最大化。比如有位老師講授《地球只有一個》一課中,上課伊始,老師以美國《時代周刊》中的封面人物開場,簡單的回顧幾個封面人物之后,引出了封面上的另一個“人物”――地球,“吃驚嗎,為什么?”“《時代周刊》是不是搞錯了,想知道嗎?真的?答案就在這篇文章里。”教師一個一個的問句,吊足學生胃口,讓學生迫不及待得想要讀課文。這其實就是很好地踐行了本世紀初制定的“新課程標準”中有關“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的闡述。當然利用學生“閱讀期待”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有很多,在教學中教師要多動腦筋,有的放矢,做到用最短的時間讓學生融入課堂。
2.主動學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讓學生主動學習并不是完全將課堂放手給學生,任由其“折騰”,而是要放手的同時把握好度,這個“度”靠的就是教師的積極正確地引導,引導到家,水到渠成,引導不到家,水不到渠不成,甚至引到了風馬牛不相及的地方。提高教師課堂上的引導能力,是需要教師個人下很大功夫的,除了多學習教學原理、多積累課堂教學經驗之外,還有就是要了解課堂的主體――學生。一個教室內的學生,差異是很顯著的,平時我們的課堂教學是很難照顧到每個學生的,“因材施教”過程中也往往面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尷尬困境,但并不是沒有辦法。如有位老師教授《幸福人的襯衣》時,就巧妙新穎地利用了“名言”的方法,把學生對文本的感悟用“名言”的形式簡潔地說出來,并寫在黑板上,注明姓名,學生感到自己似乎就是“名人”了,于是乎,整個課堂,學生的靈感洶涌迸發,說出來的“名言”甚至令人嘆為“聽”止。如果注意的話,這位老師在這節課上的引導非常的到位,“激勵學生―牽引學生―鼓勵學生”,一步一步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課程結束,基本上每個學生都站起來發過言,這種課堂的高效可想而知。
3.善于評價,重視學生的課堂生成。教師除了“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外,還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也就是重視學生的課堂生成,課堂生成是教師教學預設外的,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靈光顯現而頓悟出的一些自己的獨特看法和理解。對待這些看法和理解,教師不應置之不理或無情打壓,而應先利用評價鼓勵這種思考問題的主動現象,再利用教學機智來正確引導學生的這種生成,將其視為一種難能可貴的教學資源,拓展教學的空間,提升教學中的熱點。
三、開展大量閱讀,提高素養
閱讀是益處多多,當然這種閱讀不是隨意的、盲目的,而是要保質,也要保量。一是保質,教師要向學生推薦合理的書目,這些書目要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而設,比如小學一年的學生,識字不多,談吐不流利,因此其書目中就要多一些適齡繪本讀物,多一些兒歌童謠和簡單的古詩;而五六年級的學生,就可為其多推薦一些故事性強的兒童文學作品,比如《草房子》、《床邊的小豆豆》、《狼王夢》等。這些書目的選擇,教師一定要精心挑選,可以適當地參考一些名師的推薦,再綜合班級里的實際情況,酌情選擇。二是保量,在設定的推薦書目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量的閱讀,甚至是海量的閱讀。山東濰坊教師韓興娥倡導的就是“海量閱讀”,她“兩周上完一冊教材,三年級學完六年級教材;二年級識字量達到2500字,三年級認識3000個字,完成小學階段的識字教學任務;低年級一學期課堂閱讀量平均達到50萬字,中高年級一學期課堂閱讀量平均達到100萬字……”這個閱讀量是符合“課程標準”規定的,“課程標準”在高年級學段的閱讀要求是:“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當然韓興娥老師的“海量閱讀”是建立在課堂上的,一切都是在課堂上完成的,并在語文教科書的基礎上編寫了適合其學校的校本閱讀教材,這不僅補充了傳統教材,還增加了閱讀的內容,使得“海量閱讀”在操作起來更容易把控。
這種在保質保量上的“海量閱讀”形式是值得提倡和推廣的。廣泛的閱讀,能讓學生在閱讀中增長自己的體驗、提升自己的心智、培養自己的情感、養成自己的習慣。可謂是,一舉多得。像這種從讀一本書,到讀多本書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積累知識、積累技能的過程,其高效主要體現在:學生能在已經掌握的學習和讀書方法中,大量地閱讀,在這個閱讀過程中不斷鞏固這種方法,使其內化,這樣的受益是終身的。
四、結束語
構建高效的課堂必須立足于課堂,必須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解放學生,讓師生在人格層面、生命層面真正實現平等,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確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充分落到實處,并盡可能地培養學生能力,才有可能構建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