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秀
摘 要:語文是基礎科目之一,是承載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的基石,學習語文不但能使學生的漢語語言能力得到提高,還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其中閱讀作為構成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初中生語文閱讀能力的主要任務,成為師生共同關注的課題。提出了加強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力度、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以及優化課外閱讀方法這三個培養初中生閱讀能力的策略,希望能夠給廣大初中教師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語文教學;閱讀能力;習慣;興趣
閱讀是語言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學生理解語境的重要方法,進而能夠培養學生的語感,十分有助于學生展開寫作,是學習語文的基礎。因此,在初中語文學習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特別是在新課改不斷深化的大背景下,提升了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要求,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關注的一大課題。
一、加強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力度,培養學生的科學閱讀習慣
老師的輔導和引導是初中生展開閱讀的一大助力,在展開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時,主要包括選擇閱讀內容和閱讀方式這兩種。老師在選擇閱讀書籍時為了提升學生對文化的感知力,應選擇具有教育內涵和意義的古漢語文化課外書,這樣可以使學生在閱讀中領會中華文化的廣博,進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此外,閱讀課外書時,應當重視吸取課外書中的精髓,重視對初中生自身的啟發和影響。老師應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閱讀方式,即教導學生在閱讀時不能僅僅只用一種閱讀方法或者閱讀一種題材的書籍,應以閱讀目的的不同為依據來選擇相對應的閱讀方法,這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所在。閱讀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略讀、精度和默讀,如果要閱讀具體的某一類書籍,那么就可以分為累積型、領悟型、鑒賞型和消遣型這四類閱讀類型,不論采取哪種閱讀方式都是以相應的書籍為依據展開的。消遣型書籍有《讀者文摘》《意林》等,而《散文》《少年文藝》《少年文萃》等類屬于累積型閱讀的書籍,而《駱駝祥子》《朝花夕拾》等課內讀物則類屬于領悟型閱讀。
二、注重良好課堂氣氛的烘托,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只有在輕松、和諧、愉快的環境中,學生的閱讀興趣才會更加濃厚,而興趣正是學生積極地投入到閱讀中的關鍵。培育學生閱讀課外書的能力,應以現實的教學狀況為依據,使學生作為閱讀教學的主角,老師應當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才能夠明確學生心中的想法,進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這是培育學生自主閱讀文章關鍵的一步。這時,老師應當對學生閱讀的取向進行摸底,選擇激發學生興趣的書籍,并且在閱讀過程中提出恰當、科學的閱讀問題,進而能夠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這時學生就會投入到積極的探求閱讀答案的行列中,完善學生閱讀書籍的意識和理念。通常我們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展開教學,在學習《觀滄海》這篇課文時,讓學生通過對作者曹操生平的介紹,引申到《三國演義》,運用多媒體將“望梅止渴”的典故播放出來,激發學生閱讀《三國演義》,并且提出“大家已經知道曹操乃一代梟雄,那他有什么特點呢?另外,還有與之相關的故事呢?”通過這樣的提問,學生就會自主地閱讀《三國演義》,進而探索老師的提問,整個探索中學生就會有目的性。
三、重視對課外閱讀方式的優化,提升課外的閱讀效率
提高閱讀效率和質量的基礎是課外閱讀所采用的方法,這主要體現在閱讀技巧上。要想提高閱讀質量就必須有優質的閱讀方法作依托,運用的閱讀方法對學生的鑒賞和審美能力具有重要影響,好的閱讀方法能起到凝練提取閱讀技巧的作用。在閱讀某篇文章時,應當重視了解本文的作者生平、寫作年代和中心思想等,并且學習品鑒文章。(1)重視解讀文章標題,文章標題往往是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主題,因此,解讀文章標題能夠強化對文章的理解和掌握,將內容限定在主題的框架之內。比如在學習《鄧稼先》這篇課文時,整篇課文都是圍繞鄧稼先來講,將這一主題點明,就有助于學生投入到閱讀中。(2)記錄好優美的句子和詞語是閱讀文章的又一大要務,重視積累語句,為今后的寫作做鋪墊。同時,要培養學生寫讀后感的習慣,改掉學生閱讀一知半解就放棄文章的習慣,進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另外,還應當強化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老師應當具有親和力,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視學生為朋友,分享交流閱讀心得,這樣就為學生的自主閱讀提供保障。
培養初中生的閱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而是需要老師長期在語文教學中摸索出符合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的方法。老師應當加大指導學生閱讀的力度,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使教學課堂得到優化,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閱讀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培育學生的閱讀能力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陽麗娜.初中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5(12):123.
[2]葉美球.初中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瑣談[J].黑龍江教育:中學版,2014(26):36.
[3]徐獨佳.初中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J].成才之路,2014(5):25.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