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平
摘 要:數學教師在教學中碰到最無奈的事是:學生會做而錯。為了探索學生產生錯誤的本質原因,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格式整理《錯題診所》,教師設計了一本《錯題整理表》,大大降低了學生的錯誤。
關鍵詞:《錯題診所》;錯誤資源;教學效率
在日常的數學學習中,學生難免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對此,我讓學生把錯題當成一種資源利用了起來。
一、“錯題診所”帶來的“效益”
數學教師平時在教學中碰到最無奈的教學“痼疾”就是學生作業錯誤率高,尤其是學生會做而錯的錯誤。學生得了高分,自然高興;得了低分,垂頭喪氣地往書包里一塞了事。其實,不少考題是自己平時做過的習題,或者略作引申,相差無幾。看起來似曾相識,做起來卻照樣出錯。
面對這一現象,我們曾從各方面找過原因,也想過很多的應對措施,但總覺得收效甚微。現在反思當時的那些想法,只不過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少問題解決的長遠計劃和系列研究。我之所以選擇以學生的錯題為研究對象,是為了探索學生產生錯誤的本質原因,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從本質上解決這一教學“痼疾”。下面就介紹我是如何利用學生的錯題資源,提高教學實效的。
學生根據老師設計的格式整理《錯題診所》,老師幫學生批改。《錯題診所》的內容由錯誤時間、錯題、錯誤類型、歸因分析、應對策略以及出一道同類題目組成。要求在找出錯誤類型后還應努力把錯因分析得詳細。錯題的錯誤類型歸類一般可分為審題錯誤、記憶錯誤、理解錯誤、計算錯誤,過失性錯誤等。這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認識錯誤,從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錯誤。
老師也設計了一本《錯題整理表》,精選并摘錄班級學生典型的常見的錯題,同時進行錯因分析和應對策略的撰寫,在每一單元的結束復習可以以錯題為素材進行擴展補充,提醒學生讓學生再次分析自己的錯題,針對自己的錯題提出自己的看法,修改和補充更好的或者不同的應對措施。
學生要充分利用“錯題診所”定期翻看:比如一周,也可以兩周或一個月,或學完書本的每一章節等,尤其在考試之前更應該把“錯題診所”上各種錯誤的類型分類歸納,進行思維重組,提醒自己“不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可以劃掉完全弄懂的題,還沒有明白的題做上標記,及時請教老師和同學。長此以往,可以進行二輪、三輪甚至多次的“篩選”,直至這些題目你完全掌握,以后的考試你會感到進步明顯,收獲頗豐。
這樣將錯題重新整理、歸納、改正,比用大量的時間做大量的習題效果要好,避免題海戰。“學而時習之”應該再加一句“習而勤思之”。
“錯題診所”的巧妙運用讓我找到了事半功倍的方法。既是學生積累學習經驗和學習資料的寶庫,又是教師改進教學、探索規律、研究學生的重要依據,更是提高考試質量的有效措施。
二、正確對待錯誤
學生的學習錯誤,是一種來源于數學活動本身、直接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生成性教學資源,我們應該站在新的視角對其進行新的認識,合理利用“錯誤”,以促進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和諧發展。
1.通過錯誤來導入新課
作為教師,不僅僅要理解、寬容學生的錯誤,用指點迷津的睿智去化解、點撥學生的錯誤,更應該把“錯誤”當成一種促進學生情感發展、思維發展的資源,巧妙地加以利用。
2.通過誘發錯誤來強化認識
在學生形成新知識雛形時,我根據以往學生發生錯誤的規律,不失時機地先把錯誤亮出來,引導學生加深認識,同時也使學生形成更加完整的認識結構。例如,在“乘方”的教學中,讓學生討論: (-1)4與-14讀法的區別,底數各是什么,兩式分別表示的意義。通過討論,加深了學生對這兩個式子的理解,這樣的教學,學生對乘方有了本質的理解。
3.通過認識錯誤來總結提高
學生發生錯誤有時是因認識發生偏差,有時是因思維出現障礙,有時則是因學習的不良習慣引起。教師要抓住機會幫助學生糾錯尋因,并加以總結,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認識,對于預防同錯再犯,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著重要的意義。例如,在學生學習了運用比例尺知識計算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后,我提出了下面的應用題:“在一張比例尺為1:1000的學校平面圖上,一個長方形的操場長為8cm,寬為5cm。求這個長方形的實際面積?”解答這題,學生出現了下面的錯誤:
8×5=40 cm,40÷ =40000 cm2,40000 cm2=4 m2。
議錯、改錯后,我問學生:“從這道題出現的錯誤中,你有哪些收獲?”學生說:“以后在解決實際應用題時,我會把計算結果跟實際情況進行對照,看看計算結果是否符合實際情況等。”
《課程教材教法》指出:“課堂教學中學生出現的錯誤是一筆重要的教學資源,應著力挖掘其價值。”教師應轉變觀念,真正承認學生有出錯的權利;給學生提供一個寬闊的思維空間;幫助學生進行更合適的建構;活用錯誤資源,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劉坤成.利用錯誤資源,提高課堂效率[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0).
?誗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