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琉
摘 要: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教育事業的改革,在數學課程的改革中,將教學與互聯網技術緊密相連已經成為教育界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無論信息技術將教育事業帶領向何種方向,都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時代潮流的推動下不斷催生,接下來將對翻轉教學模式進行深入闡述,以此促進教師在翻轉課堂模式的引導下創新教學設計模型。
關鍵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初中數學;現狀分析;策略研究
現如今國內多媒體教學、導入式教學等模式的出現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自美國引入中國以來就受到國內教育界認識的好評。但是由于其在中國的發展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因此,在理論方面、實踐方面仍存在明顯不足。接下來我將從初中數學課堂中存在的問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相關概念以及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初中數學設計研究等方面進行論述。
一、初中數學課堂存在的問題
現如今我國不斷加強對教育事業的改革,為了使得國內教學能夠盡快與國際教學接軌,在數學教學改革過程中,由于資金短缺無法對教學實踐投入更多的科技設備,這就導致教師對于外界的教學模式無法深入了解,對翻轉課堂教學方法和模式的研究只能停留在過去淺薄的表面上,面對當今社會出臺新型政策探索極其不透徹,這就嚴重影響學生對于先進學習模式的應用效果,對學生思維的發展具有阻礙作用。除此之外,目前許多中學院校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管理效率太低,無法有效調節學生在課堂上的動、靜兩種狀態,往往表現出極其壓抑的氛圍,導致學生之間的交流偏離教學主題和原本的教學目標,教師很難控制課堂的整體環境。
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所謂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來源于美國,由于這種教學模式顛倒了傳統的教學順序,也被稱為顛倒的課堂。最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指讓學生先在家中自由學習,再經過教師講授,采取先學后講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更有益于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新時期,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并在融入數學教育的過程中產生了新的內涵,要求學生在家通過網上學習,自己做練習題,之后利用課堂時間解決疑難問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之所以傳入中國,并被廣大教育界人士認同,其主要原因在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線上學習,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改變傳統統一授課,忽視學生能力差異的不足。其次,改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了解各自的不足,在課堂解決疑惑的過程中,按照學生各自的個性教授以解決方案,因此,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成為教師與學生溝通的橋梁,緩解師生關系,創造良好氛圍。除此之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利用課上課下的每一分每一秒,充分提高教學效率。
三、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初中數學教學改進
1.教師做好課前準備工作
數學作為一門講求邏輯的學科,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培養思維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加以指導。因此在初中數學翻轉課堂中,教師應該根據自己學生的接受程度,準備一些時間長度適中,難易程度適中,與課堂學習相關的數學視頻。視頻制作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將視頻時間控制在二十分鐘內,此為學生學習的最佳時段。通過具有趣味性視頻解決學生難點,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2.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翻轉課堂不同于以往的教學課堂,以教師為主,學生只是一味傾聽與被動接受,灌輸式地理解知識,翻轉課堂下,學生更多參與到課堂中,如果沒有高度的自主能力與自覺意識,很容易在翻轉課堂中盲目學習,不斷倒退,因而教師需要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掌握能力,按照一定的標準對學生進行分層。譬如,在學習三角形這一章節時,掌握能力較高的已經通過自學能夠利用三角形定理解決實例,而處于低層的學生還停留在概念理解階段,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小組創建,實現以優帶差,并在討論中得到新的啟發。
總之,就目前國內初中數學的教學現狀而言,還存在眾多問題亟須解決,譬如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創新教學模式等。在教學改革的具體實踐過程中,需要認識到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方式存在重大差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區分教師的主體地位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并依據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相關理念,制定符合自身教學情況的教學模型。與此同時,需要提供于教師更多可供實踐的教學模型,達到真正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相信在共同的努力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我國教育領域中將取得重大進展。
參考文獻:
[1]張定強,金江熙.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一些新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06(1).
[2]關中客.顛倒教室究竟顛倒了什么[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5).
[3]張躍國,張渝江.透視“翻轉課堂”[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3).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