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綠蘭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英語已從一種工具變成了一種思想,一個知識庫。必須重視英語口語的教學;立足課堂,努力創設語言情境,營造一個適宜學生開口的課堂教學環境,努力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訓練
在農村初中英語教學中,由于對口語交際教學的思想認識不夠、學生的恐錯心理,以及忽視課外語言交際環境的創建等都是影響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突出問題。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初中階段應能就日常生活的各種話題與他人交換信息,并陳述自己的意見。”因此,如何改進中學英語口語教學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農村初中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現狀
受各種因素的制約,課堂上初中學生英語口語訓練的空間和時間不足,活動形式較為單調。有的英語課成了聽說課、講解課,只是讓學生機械操練語言,背誦句子和課文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基本上得不到培養,口語能力與教學內容相脫節。可以看出,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確實掌握了一定的外語知識,但運用外語進行口語交際的能力還相當薄弱。
二、農村中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策略
1.注重課堂教學,創設交際語境
在語言學習中,應視課堂為交流的主陣地。英語教學就是要在課堂中有意識地培養口語交際能力。從聽、說、讀、寫幾個方面全方位地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學生英語口語發展的主渠道在課堂。
學生在課堂上所學到的英語知識,最終目的是應用。創設一個自由、民主的語境,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心理,設計一個學生能將知識應用的情景,激發他們學英語的興趣。課堂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多采用討論、交流、表演、活動、讀寫等教學方法,充分挖掘學生的語言潛能。
2. 精心設計課堂口語交際活動
(1)課前開展Free Talk,Daily Talk等活動,學生可聯系實際,談談自己的興趣愛好、內心感受,或朗讀英語詩,唱英語歌,猜謎語,大家開動腦筋,帶給學生想說英語、會說英語、說好英語的動力,得以輕松、主動地用英語交流思想情感,提供學生自由表達的空間。
(2)用英語教學,增加英語課上使用英語的比例,是中學英語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中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 ,是培養口語交際能力的好做法。對上課時看窗外、做小動作、趴在桌上等個別行為,教師正可用這一特定的情況來組織英語口語會話活動: Would you like to play Ping Pong with me after school?Have you got a red pen?這樣將壞事轉為好事,使大部分所學的語言知識能在課堂用語的反復使用中得到鞏固。
3.重視課堂情景對話能力的培養
課堂情景對話表演是指學生在課堂上用各種表演形式進行語言學習的一種有效載體。課堂對話表演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它集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身體領域于一體,有利于教育目標的達成。讓學生在“說英文”中感受樂趣,自然而然的把知識運用于日常生活中。增加語言輸入量,使學生之間的交流內容更豐富。課堂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最直接的學英語的途徑。
4.重視課堂激發學生說英語的自信心
特別是農村學生,其關鍵在于羞于開口。在教學中碰到這樣的學生,教師一定要鼓勵學生多開口,克服怕羞的心理誤區。英語課上一句簡單的“Dont worry.I think you can do it.”就是對學生努力的肯定。學生敢不敢說英語,肯不肯說英語,有沒有信心說英語,直接受到每堂課的影響。英語教師對提高學生說英語興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每堂課中,英語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大膽地開口說,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以能說英語、多掌握一種交際語言為榮。
5.適當組織觀看英語短片
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除了課堂英語教學外,英語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組織學生觀看影片。看影片能為學生創設一個較為輕松的英語口語學習空間,通過看字幕與聽影片中人物的對話相結合的方法,能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看影片,大部分學生都較易接受。為了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英語教師在觀看前可以適當地給學生布置一些對影片進行評論的思考題,有目的地進行影片欣賞。
6.創設班級英語角
創設班級英語角,是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一種靈活方式。開辟“英語角”,營造輕松練說機會。在英語角中,教師可以根據所教學生的口語表達的實際情況,兼顧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組織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訓練。在班級中開辟一個英語角,讓班里的學優生起到帶頭示范作用,帶動其他同學,保證每一天有一定的時間進行英語口語練習。英語角的充分利用,大大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提高,使他們善想、善說,享受運用英語的快樂。
綜合上述,英語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今英語教師責無旁貸的事情。注重設計口語交際活動、課堂教學、創設語境、適當觀看英語教學影片、創設英語角等都是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訓練學生口語交際的好途徑。
參考文獻:
馬麗.農村中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5(22).
編輯 丁可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