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茂 冀軍梅
摘 要:新課程標準要求高中數學教學應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教學中應該擺脫機械式的重復、枯燥乏味的記憶、被動的接受,利用數學文化的魅力,營造氛圍,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與技能。
關鍵詞:數學文化;課堂教學;數學素養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理念是“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數學往往以其嚴謹、枯燥、難學著稱,阻礙著學生的發展,也影響教學的有效開展。因此,數學教學如何有效開展,才能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與運用,是每個數學教師面臨的問題。本文試圖通過教學中結合數學文化來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
一、三維目標設計要滲透數學文化
在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中,通過數學歷史的介紹,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現實來源和應用,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發現實際問題中所包含的豐富的數學信息,探索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鼓勵學生嘗試獨立地解決某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真正的數學思維過程,創造一種探索與研究的數學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在過程與方法的體驗中,深刻挖掘蘊含于數學概念、規律等基礎知識中的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以學習的探索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現,參與知識的形成和規律的揭示過程,在思維探索的過程中領悟、運用、內化數學的思想和方法。重視學生數學思想方法的掌握,培養數學思維能力,提高數學素養。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中,充分利用數學文化中滲透著的哲學美、藝術美,達到以美引趣,以美冶情,以美促智的效果。
二、課堂教學環節中要滲透數學文化
1.利用數學文化進行課堂導入
高中數學教材有著豐富的數學史知識以及數學家的故事與數學軼事。可以借助這些材料來導入新課,讓數學背景包含在學生熟悉的情景中,學生會感到親切、自然,使學生體驗數學發現的樂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
如,在講復數時,介紹數學家柯西與數系發展的關系。在講概率時,通過賭博游戲引入概率論的起源問題。在講等差數列時,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數學著作《張丘建算經》《孫子算經》和《周髀算經》中許多涉及等差數列的記載。通過這些背景知識的介紹,學生不僅增長了見識,也提高了興趣。
2.利用數學文化進行新知探究
有些知識的產生伴隨著數學的發展歷程,也有著很深的應用價值,借助其發展的衍生與發展,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并內化其數學知識和思想方法。
例如,在解析幾何的教學中,利用數形結合思想,1637年解析幾何的奠基人笛卡兒,巧妙地將幾何與代數結合在一起。在《幾何學》中引入了坐標,并用代數方法、坐標方法更換了古代方法,解決幾何作圖問題,從而讓學生認識到解析幾何的精髓是引進坐標,用代數方法表示曲線,然后通過對方程的討論給出曲線的性質。它用運動的觀點把曲線看成為點的運動軌跡,建立了點與實數對的對應關系,把“形”(包括點、線、面)和“數”(包括數、式、方程及函數)兩個對立的對象統一起來,建立了曲線和方程的對應關系。它以坐標的研究為基礎、以代數的方程研究為前提、以圓錐曲線的定性研究為依據,揭示各知識內在的辯證關系。在圓錐曲線的后續教學中,始終抓住這條主線,反復強化“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的思想,這樣學生在學習教材的同時,用聯系、變化、發展的觀念思考問題的習慣也得到了培養。
3.利用數學文化設計問題
數學問題的設計處處都體現著數學文化的魅力。數學教材中隱含的數學美有很多個方面,從數學內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體系之美等;從數學的方法及思維看,有簡約之美、類比之美、抽象之美、無限之美等;從狹義美學意義上看,有對稱之美、和諧之美、奇異之美等。
我們在設計問題時可以考慮滲透一些數學中常見的數學思想(集合思想、符號化思想、轉化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對應思想、化歸思想、統計思想、分類思想等),利用欣賞數學美的角度,讓學生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4.利用數學文化進行小結
課堂小結是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概括與總結,關系著課堂教學的成效,利用數學文化總結可以增加趣味性以及知識的深刻度。數學不像語文那般感性,他由一堆阿拉伯數字排到組合而成,極其理性,但正因理性至極,才能在感性之時令更多人感動。
如網絡上傳播很廣的,清華數學爛漫情詩:“我們的心就是一個圓形,因為它的離心率永遠是零。……”總結了幾乎所有的高中知識點,又如:“我是sin,你是cos。不求平方和,只求tan”。sin、cos的平方和是1,而sin除以cos得到tan,tan范圍是正無窮到負無窮。其中意思是“兩人的感情是無限延伸,不可估量的。”這樣的總結,既有趣味,也便于記憶,很容易使學生印象深刻。
總之,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開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李永林.論高中數學教學中數學文化與課堂教學的結合[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0(13):125.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