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敏
摘 要:多元智能理論是加德納于1983年提出的,該理論在現在教育中得到廣泛的運用,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對多元智能理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特點進行了淺析,并且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論對于初中語文教學的意義。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初中語文教學;啟示
所謂多元智能理論,加德納教授是這樣定義的:個體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者是生產或創造出具有社會價值的有效產品的能力。雖然我國素質教育不斷地發展,但是在語文教學中依然存在著一些不足,將多元智能理論運用到初中語文教學之中,有效地幫助和促進學生智力的開發,不斷地促進教育事業的改革,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一、多元智能理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特點
1.學生智力發展的差異性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的智能至少可以分為七個范疇,每種智能在每一個人身上的表現程度也大不相同,所以,對于初中生來說,就不存在優等生與學困生的區別,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所以,老師不應該片面地評價學生的好與壞,如果只在某一個方面去評價學生,不能真正地反映出學生的真實水平及能力。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尋找多種途徑,為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促進學生潛能的開發。
2.語文教學目標的全面性
多元智能理論要求初中語文教學目標應具有全面性,不能片面地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僅需要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還應該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論有效地推動了初中語文教育的發展,不僅在學生的學習上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還為學生的智力發展提供有效的幫助,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使教學過程與實際情況相結合,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實現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3.初中生角色的主動性
學生是學習中的主體,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更應該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而且多元智能理論更加強調教學過程中學生角色的主動性,老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學習,不將個人感情帶進課堂,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自己選擇課外讀物,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指導與教育,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學生應該不斷地進行自我評價與自我反思,通過自我評價與自我反思,發現自己的優點與不足,對于優點繼續保持下去,并且積極地改進自己的不足,使學生不斷地提高。
二、多元智能理論對初中語文教學的意義
1.有助于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生觀
初中生正處于人生的關鍵時期,他們的思想感情與興趣愛好在不斷地變化,如果一直采用傳統的應試教育觀念,用單一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的發展,這將會對學生個性的發展造成嚴重的傷害。隨著多元智能理論在初中教育中應用越來越廣泛,使學生觀更加符合現在教育要求,根據學生不同的智能現狀,為他們提供不同的發展空間與發展途徑,促進他們的個性化發展。在我國的語文教育中,傳統觀念比較嚴重,學生的潛能得不到有效的發展,但是多元智能理論將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能夠發現學生的優點與不足,使學生強弱互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有助于形成因材施教的教師觀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學校教育的目標應該是開發學生的多種智能,并且幫助學生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智能。為不同智能的學生安排不同的教學課程,并且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斷地創新出與學生智能相匹配的教學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在初中語文教育中,學生的差異性被忽視掉,教學方法與教學目標都是統一安排、統一要求的,這樣就可能會使一些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失去興趣。多元智能理論提醒我們,雖然每個人都存在著幾種智能,但是這些智能個體身上的組合形式與表現形式是不同的,所以,學生之間就會出現差異,教師應該對這個問題引起足夠的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差異性,促進學生個性化地發展,從而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
3.有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評價觀
在傳統的教育中,由于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只是依靠單純的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只注重學生的學業智力,忽視對其他智力發展的評價,嚴重地阻礙學生其他智力的發展。多元智能理論對傳統的評價方式進行了嚴厲的批判,認為其是片面的、局限的。由于學生的智力存在差異性,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使評價方式多元化,例如,對學生的語文成績評價時,可以對學生的交流能力、語言結合能力、思維能力等多個方面進行考查,促進學生不同能力的協調發展。
綜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個性發展機會,打破了傳統的語文教育模式,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廣大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加深對多元智能理論的理解,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不同的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永強.多元智能理論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婦女:下旬,2013(11).
[2]趙存玲.論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初中語文情景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6).
[3]吳從文.多元智能理論觀照下的初中語文情境教學分析[J].考試周刊,2014(21).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