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小娟
摘 要:學習是新舊知識相互作用而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應以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為基礎。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學習起點,順應學習起點進行教學。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才能使數學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起點
教學活動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是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的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順應學生學習起點開展數學學習活動,才能使數學課堂精彩紛呈。
一、把準起點,有效預設
(一)看得遠——系統了解教學內容的邏輯起點
任何一套教材的編排都有著一定的知識體系和邏輯結構。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從一個整體的角度去考慮。教師要做到通讀教材,了解每一個知識點的編排意圖,要理清每部分教材在整個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每一位數學教師都應該對整套教材的脈絡體系和知識點的分布了如指掌,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收放自如。
(二)抓得準——細致分析學生的現實起點
學生的現實起點,是影響學生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要充分讀懂學生,了解學生的原有水平,了解學習的準備狀態,才能使教學方案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1.在談話中探尋知識起點
上課伊始,教師可以用兩三分鐘時間,和學生進行簡短的對話。如提問:“關于某某內容,你已經知道了什么?”教師可以從回答中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如,在教學“正負數”時,一上課教師就開門見山問學生:“你了解負數嗎?在生活中見到過負數嗎?”“說一說+3和-3表示什么意思?”從學生的反饋中可以看出:少部分學生已經能知道正負數的含義,但多數學生對在“線”上表示正負數還是困惑較多。通過對學習起點的了解,教師找到了推進新知教學的“生長點”,提高了教學的針對性。
2.在練習中探求技能起點
當學生面對新知識時,教師要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讓學生根據已有的學習經驗類推遷移。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練習中把握學習起點。在教學“兩位數乘一位數”時,教師通過創設購書的情境引導學生列出算式:12×3,并讓學生嘗試解決。大多數學生能夠利用已有知識和經驗來解決問題。根據學生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對口算、筆算進行了聯系溝通,并借助實物“人民幣”,采用“數形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算理。
3.在操作中探索思維起點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操作活動,并從學生的操作活動中了解學情,把握教學的起點。
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出示圓后,問:“你們會畫圓嗎?”學生嘗試畫圓,有的學生用圓規畫,有的學生借助身邊實物畫。接著,教師請學生展示自己的畫法,引導其他學生比較:用圓規畫和借助實物畫有什么不同,引出圓心。通過找圓心的活動,讓學生真正理解圓心的意義。
二、根據起點,以學定教
奧蘇貝爾說過:“如果我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生的最重要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起點,精心設計,合理安排。
(一)順應起點,調整預案
毋庸置疑,教材是由許多經驗非常豐富的專家精心編寫的,可是,從現實情況來看,由于地域差異、學生情況、教學條件等諸方面的原因,決定了教師對教材的使用要因地因人制宜。《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告訴我們:教材的最大作用是為師生指明教與學的大方向,教師不應該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該根據需要,創造性地應用教材,靈活處理教材。因此,教師要做教材的二度開發和創新,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如,“7的乘法口訣”一課,對于學生而言相對輕松,甚至于班上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比較熟練地進行背誦了。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摒棄了教材原有編排,做了如下設計: 說一說你知道的7的乘法口訣;選擇一句口訣教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出這句口訣的意思。最后溝通口訣與乘法算式之間的聯系,掌握口訣的基本結構,進一步掌握口訣。實踐證明,順應學生的學習起點對教材進行合理整合和適度的調整是有十分必要的。
(二)依據起點,優化材料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創造性地設計適合學生主動發展的教學過程。”因此,教師在選擇學習材料時,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選擇符合學生思維發展水平的學習材料,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如,在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教師要求學生擺12根小棒,問:“誰能讓老師一下子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學生方法很多,但就是沒有老師要的左邊10根,右邊2根的擺法。本課是學生初次接觸把“十”作為一個計數單位,初次感受“滿十進一”的數學思想,在之前的學習中從未接觸。基于這樣的分析,教師可以適當地補充出示學生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以“十”做單位的事物。這些材料都對學生起到一個搭建思維橋梁的作用,通過這些事物的展示,學生很快地體驗到以“十”為單位的優越性,并順利地遷移到新知的學習。
(三)尊重起點,突破難點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由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經驗和內在需要出發,向學生提供充分經歷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如,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時,學生關注的角度往往在“面”和“頂點”上,如何將學生的視角轉向“棱”呢,是教學的一個難點。于是,教師出示長度分別為9厘米、7厘米、4厘米的四袋小棒,每袋小棒的根數各不相同:
1號袋:7根、5根、4根 2號袋:10根、3根、3根
3號袋:3根、8根、5根 4號袋:2根、12根、2根
“如果讓你選,你會選擇哪一袋?”通過觀察討論,交流反思,長方體面、棱、頂點的特征得以凸顯。在對1號袋的討論中,“相對的棱相等且平行”這一特征通過圖示及交流得以理解。學生對長方體的類型、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關系認識也十分清晰。
(四)依托起點,建立聯系
數學學習具有一定的邏輯性,新知的學習總是建立在舊知的基礎之上,環環相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巧搭“腳手架”,幫助學生通向新知的彼岸。
如,在教學“比的基本性質”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回顧:比與分數、除法三者之間關系。引導學生回憶商不變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板書商不變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
師:“除法有商不變的性質,分數有分數的基本性質。那么,比是不是也有呢?”接著組織學生小組進行討論,舉例說明。經過全班交流討論,得出: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一個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教師順勢指出:這就是比的基本性質。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好的課堂教學應做到教師的教要為學生的學服務。要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教師就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的“數學現實”,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找準教學的起點,才能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才能實現高效的數學課堂。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