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語燕
摘 要: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新課程改革也在不斷地推進,課堂教學模式已經由傳統的要求學生“學會”發展到了要求學生“會學”的層次。恰當的教學策略有助于構建高效的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結合教學經驗與實踐,簡單談談在新課改背景下進行初中化學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策略
初中化學是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的重點學科之一,其理論性與實踐性都很強。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結合化學學科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合適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充滿興趣、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發揮自己的主體地位,從而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
一、情境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境教學是新課標教學背景下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也是頗受眾多教師青睞的一種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可以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其懷著高度的熱情投入學習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對化學學習產生了興趣,他們就會積極地參與課堂互動,積極思考問題,并想辦法解決疑難,從而使課堂學習的效率大大提高。因此,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我在教學“金剛石、石墨和C60”這一節時,首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幾張圖片:玻璃刀上的金剛石和耀眼的鉆石,熟悉的圖片將學生的學習動力有效地激發了出來,他們對本節課所學的內容都充滿了期待。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使高效教學的實現得到了基本的保證。
化學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介紹有機物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計這樣的問題:煮飯的時候煮糊了會有什么現象?能看到什么?聞到什么?利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可以有效地發散學生的思維,激起他們探究的欲望,從而使得課堂教學的質量有所提高。
二、利用典型事例,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化學是一門充滿科學性的學科,但是化學教學不應該只是科學知識的傳承,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初中生的心理還不成熟,對很多事情的看法還流于表面,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精神,并對學生時時滲透教育,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其成為符合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在化學教學中有許多豐富的教育題材可以供教師選擇。比如,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就是東漢時期蔡倫發明的;我國近代化工先驅侯德榜,發明了著名的“侯氏制堿法”,利用這些小故事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
再比如,學習有關酸和堿的知識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波義耳研究酸和堿的故事:波義耳將紫羅蘭順手放到實驗室里,沒想到濃硫酸滴到了紫羅蘭上,他就用水洗了洗,過了一會兒竟然發現紫羅蘭變成了紅色。為了證實這個結果不是偶然的,他就進行了實驗研究,結果證明了他的結論,即酸能使紫羅蘭變成紅色,于是便有了我們所學的內容。
學生聽過這些小故事,不僅可以體會到化學知識的神奇,還會感受到學習化學的趣味,從而使他們樂于學習化學。
三、實驗探究,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的直觀性與可操作性可以大大地降低學生學習化學的難度。因此,教師要將實驗教學巧妙地運用起來,利用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綜合的發展。
制取氧氣是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最重要的實驗之一。在做利用高錳酸鉀制氧氣的實驗時,我先為學生講解了實驗原理,即高錳酸鉀(加熱)→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并讓學生先通過自己的思考,總結出實驗步驟,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與合作交流,將實驗的大致過程都說了出來,然后我進行了歸納,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實驗步驟,接下來就讓學生按照正確的實驗步驟進行實驗操作。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操作比較順手,他們也逐漸體會到了化學實驗的嚴密性。制取氧氣完成后,學生將帶有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發現木條復燃了的現象。雖然學生之前也知道木條會復燃,但是親自操作、親眼看到這種直觀的現象,學生還是會歡呼雀躍,這極大地鼓舞了學生學習的信心,使得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另外,為了幫助學生記憶實驗時的操作步驟,我為學生總結了一個順口溜,即“茶莊定點收利息”(查—裝—定—點—收—離—熄)。學生在一邊理解一邊背誦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化學實驗的神奇,在動手實踐的操作中體會到化學實驗的樂趣,增加了學生對化學學習的熱情,從而愿意學習化學。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課堂教學也要跟隨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作為初中化學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式,結合教學內容,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與策略,從而提高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梁青.初中化學高效課堂建設的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D].魯東大學,2013.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