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爽超
摘 要:新課改要求教師應先熱愛數學,再通過優化方法,以多種形式展開教學,讓學生能夠體驗到一個充滿快樂又個性張揚的學習數學的過程。基于此,結合教學實踐,對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如何以培養興趣、拓展思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為基礎,開拓新的教學思路與教學方法進行了深入探索。
關鍵詞:新課改;數學教學;方法與理念;興趣
學生對數學的關注程度很多方面取決于教師,教師的專業素養以及教學方法,可以直接影響學生對數學的態度。波利亞曾經就尖銳地指出,學生厭煩數學的原因主要源于教師厭煩數學,所以新課改中一再強調教師要先轉變教學觀念,拓寬教學思路,轉化教學方法,通過多種形式展開教學,讓學生能夠體驗到一個充滿快樂又個性張揚的學習數學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時刻秉承教育改革中“以生為本”的中心思想,任何教學活動的組織與開展都應以青少年心理特點為切入點,創新思路,創新教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情感與興致,讓他們從樂學到愛學,從愛學到會學。本文結合初中數學的實際教學,對新時期教育者新思路與新方法的開拓與運用進行了深入探析。
一、教學方法預求創新
何謂好的教學方法?就是讓學生高興地接受并全力配合的方法。以課堂導入來說,一個好的導入能夠立刻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知識內容和學習活動上來,也能夠很快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我們很多教育者往往不注重新知導入的方法,習慣采用“開篇即講”的方式進入教學,這導致學生對數學產生枯燥乏味的印象,所以對接下來教師安排的教學活動提不起興趣,主動參與度低。因此教學方法預求創新,首先應從導入方法入手。如,在教學生認識有理數的乘方時,上課伊始不必急于講教材內容,可以先從青少年感興趣的“撲克牌”說起:老師今天先給大家變個魔術。隨機選出9張牌,全部正而朝上放好,然后任意翻動其中兩張,使其另一面朝上(已經被翻過的也包括在內),那么如果按這個樣子翻牌,是不是所有的牌最后都會另一面朝上?學生立刻被這個“神奇的魔術”吸引了,經歷一番熱烈討論之后,教師鼓勵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并思考:“假設撲克牌正面數都為1,背面數都為-1,當9張牌全部正面朝上時,那么它們的積仍然是1,翻動兩張之后,符號發生變化,那么向上的一面數的乘積為1的結果會發生改變嗎?假如9張牌都被翻成了反面朝上,會有怎樣的情景出現?”帶著還沒從“魔術”的驚喜中“醒”過來的意猶未盡,又立刻進入猜想的“刺激”中來,學生“急于求解”的心情立刻高漲起來,知識的獲取由被動變為主動,由枯燥變成了有趣。
二、教學形式時刻求新
青少年從小接觸的生活環境與教育環境與教師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當教師認為選擇了某種恰當的教學形式時,往往卻不為青少年所喜歡和接受。他們擁有更豐富的情感和信息量,甚至掌握著一些比教師更多的技能與技巧,所以在教學形式上只有時刻求新,教師才能做到與學生齊肩并進,共同成長。如,在學習《軸對稱圖形》時,可以從一個“蛋糕”來設計教學:
師:看到老師手中這個蛋糕了嗎?(選擇一個顏色鮮艷的蛋糕模型)想想看,怎樣能夠一次性將它平均分為兩份?
這樣將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的形式,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來自于教師對自己的信任,他們積極參與的熱情會很高漲。很快學生就想到可以先在蛋糕下放一張白紙,將蛋糕底部原型“復制”到白紙上,然后將其剪下對折,這樣就能夠準確地找到這個蛋糕的“平分線”。
師:很好,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軸對稱圖形(板書定義)。那么在你們的日常生活中你能找到哪些軸對稱圖形?
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挖掘數學問題,提高他們的“數學意識”。
生1:像竹葉、花瓣……
生2:像字母W、U……
生3:像數字8、0……
生4:像圖形圓、正方形……
生5:像漢字林、田……
這時的數學課堂已經成為學生開心的樂園,他們盡情展示著自己的個性,點燃自己的智慧,學習帶給他們的巨大愉悅,會使他們愛上數學,愛上課堂。
三、教學活動不斷更新
教學活動只有觸及學生精神與情緒需要的領域,才能夠達到有效且高效的效果,所以課堂教學最忌一成不變、周而復始的活動設計,應常常讓學生感到有新鮮感,有收獲感,學生才會發揮自己“學習主體”的作用,主動參與甚至積極籌劃教學活動。如,在教學生學習正方形平面展開圖的知識時,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討論,可以讓學生自由結組,對教師給出的圖形進行操作感知,并提出要求,要求每個小組自己畫。自主與合作,是兩個不沖突的形式,一旦做到兩種形式的自我結合,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會事半功倍。果然整個教學活動開展得非常有序,學生在合作推導與驗證的過程中,思維表現得非常活躍,合作與民主的氛圍布滿整個課堂,教學目標輕而易舉就可完成。
新課改給教師提出的要求,就是要始終保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教學新常態,要通過方法、形式、內容等多方面的創新改革,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找到樂趣,找到自我,讓他們在數學海洋中能夠游得更好,游得更快!
參考文獻:
[1]邢紅梅.新課標下初中數學的“新問題”[J].科學大眾,2007(2).
[2]湯志新.新課標下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效率的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20).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