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卉
摘 要:以外語教學理論和新課程標準為依據,并結合本校英語教學中的不利因素,通過教學實踐,對有效實施課堂教學進行了探索和總結,力求“不走尋常路”來提高本校學生的英語成績。
關鍵詞:農村中學;英語教學;困境;教學環節
一、本校英語教學的現狀
英語是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的必修課之一。英語學科不僅對培養專門人才,而且對發展智力、開闊視野乃至養成良好習慣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對于生源較差的農村中學來說,英語學科卻成了一個沉重的負擔。相當多的學生從一開始就有了放棄學習英語的念頭,課上心不在焉,課下置之不理。在這種情況下,無論英語教師怎樣努力地教,都收效甚微。于是,許多英語教師只好放棄學困生,集中精力抓尖子生。其結果是英語成績兩極分化嚴重,落后面逐年增大,致使英語教學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的怪圈。
為什么學生會放棄學習英語?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這些學生普遍存在一個思維定勢:我英語不好!他們對英語在心理上有恐懼厭煩情緒,并不斷暗示自己,英語學不好就會成為定局。
基于上述認識,筆者認為像我校這種農村中學的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多從本校學生整體水平和實際情況出發,來設計教學,實施教學,達到有效實施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走出困境、實施有效課堂教學的策略
(一)增加心理情感的投入
面對學生學習英語信心不足的實際情況,教師從第一堂“見面課”就應嘗試打消或削弱他們對英語課的排斥,同時增強他們學習英語的信心。創設輕松氛圍至關重要。第一堂課英語教師和學生多些互動,做些小游戲消除彼此的陌生感,排除師生情感溝通障礙,力圖讓其“親其師”,而“信其道”。此外,教師還應提出一些學習要求,嚴寬相濟,上好第一堂課。
(二)注重教學方法的銜接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提出,“突出學生主體有兩方面的含義:第一,英語教學要始終使學生發揮主體作用,要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路,要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要根據學生生理特點、心理特點以及他們的興趣,愛好來選擇教育教學材料。第二,在英語課程的每個決策環節上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也就是說,新課標要求教師切實把學生當作主體,關注他們的需求,特別要關注容易被忽略的學生心理需求,并運用適當的方法和策略,讓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使他們真正獲得事半功倍的課堂學習效率。中小學的教學銜接,做好以下幾點,很有必要。
1.合理設定教學目標
面對本校學生對英語學科存在一定厭煩、恐懼的事實,在教學中,教師更應將教學目標明確、具體和精簡。每節課不必教授過多內容,尤其是在Start部分。例如,2016年本校七年級英語備課組教師制定Start 1 Unit 1的教學目標時,只設置了兩點:26個字母的正確讀音和書寫以及幾句簡單交際用語。短語“Good morning.”“My name is...”“Hello” “Goodbye”等極其簡單,學生對此相當熟悉,最主要是讓學生在學習中有“原來初中英語這么簡單”的想法。英語教師以此為契機,幫助學生增強學習信心。而26個字母的書寫又鞏固了學生的基礎知識。
2.科學制訂教學環節
課堂教學通常分為“Pre-task preparation”“While-task procedure”“Post-task activities”和“Consolidation”四個環節,教師可以在這四個環節中設置不同難度的學習任務,以滿足不同學生。在“Pre-task preparation”這個環節中,教師可以設計基礎任務,讓基礎較差的學生來完成,讓其獲得成功的體驗。同樣也可以設計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讓程度較好的學生有發揮空間。例如,七年級上Module 6 Unit 1的“Pre-task preparation”這個環節中,筆者為基礎薄弱的學生設計問題“What animal do you like?”學生只需說出“tiger”“snake”“elephant”之類的單詞;進一步再設計問題“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pandas?”程度較好的學生就能引出本節的重點句型“They come from...”, “They like eating...”等句型。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逐漸將興趣轉化為學習動機,那么,課堂肯定會充滿生機和活力。
教學環節應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將知識目標中的能力范疇從“知道、領會、應用”有機組合聯系起來。新課程下教材容量大,教師在備課時對教材有必要進行處理:增加、刪減、調整、置換,即對教材進行開發和整合,有效使用教材。教師要準確把握每節課知識要點,抓住重點、難點,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做到備課時“精心設計”,課堂上“自然呈現”,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有所學、有所感,實現有效課堂教學。
3.關注加強口語教學
我國的英語教學是在母語環境中進行的,尤其在農村中學,除了英語課堂,學生基本沒有接觸和應用英語的機會。對于學生來說,學習英語動力是考試,而非交際。這一事實造就了英語口語教學的低效。然而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培養交際能力成為英語教學的重點。對于本校來說,更要讓學生模仿跟讀、齊讀和自讀。讓學生養成“學英語必須張口讀”的習慣。除了加強早讀,課堂教學中可將對話的操練分為以下三步:(1)播放磁帶,學生聽并模仿朗讀,增強語感;(2)學生自主朗讀,以加深讀音印象;(3)學生仿說并表演,以達到學以致用。英語背誦對于鞏固學生所學知識、語言邏輯順序、語法結構有至關重要作用。背誦文本是一種有效提高英語學習質量的措施。所以從七年級開始就應該培養學生背誦英語的習慣,從詞匯到詞組到句型到文本,循序漸進,學生在校學英語的時間是有限的,背誦這一環節只能在課下完成,但若缺乏監管,則形同虛設。本校英語教師充分利用“校訊通”加強和學生家長的溝通,實現“家校合一”,充分發揮家長監督、督促的作用,共同促進學生“口語”方面的發展。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學生養成了“開口,出聲”的習慣,那英語學習也就步入正軌了。
(三)堅持課下個別輔導
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是有差異的,個別輔導必不可少!這項任務對于老師來說比上課更累、更繁瑣。但面對基礎薄弱的學生,這又是一個實效性較強的手段、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整個班級英語成績,縮小落后面。
基于本校的實際情況,我校英語教學應順應教學改革,開辟一條適應自身發展的新路子。為提高本校英語成績,我們必須腳踏實地,不急功近利,落實上述的環節、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本校英語教學所面臨的困境,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胡春洞.英語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4.
[2]李倩.論中學英語教學中學生學習效能的提高[J].魅力中國,2010.
[3]王亞男.談英語有效課堂教學[J].讀與寫旬刊,2012.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