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摘要】]文化是精神的載體,精神是民族的靈魂。時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張揚,民族精神要從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中重鑄。“少年強則國強”,大學生是青年中思想最為活躍的群體,其高低不等的思想道德素養必將對國家的建設發展興衰成敗起到直接影響,本文主要以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與作用為出發點,探索二者之間關系,將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與時效作為落腳點。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國家對高校大學生的培養和教育日趨重視,尤其是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各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影響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尤其對價值觀正處于形成期的大學生來說,他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都受到了強烈的沖擊。
1. 優秀傳統文化學習較少,導致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
隨著網絡等媒體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不斷加強,國外的思想理念與生活方式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大學生,一些大學生為了考托福、雅思、拿簽證,他們的父母甚至傾其所有。誠然,學生的這種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他們的現狀究竟怎樣呢?華中理工大學做過一份關于大學生人文素質的調查,調查結果表明,被調查者對中國歷史和文化遺產知之甚少,中國古代哲學知識幾乎為空白。一些留學生不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不了解《大學》《中庸》。 “史學者,學問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國民之民鏡也,愛國心之源泉也”,梁啟超對國人的告誡讓我們深刻認識到,當今大學生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學習之薄弱,對民族文化的了解之匱乏,這樣的現狀如不加以改善,日子久了,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感情勢必弱化,對社會責任的缺失也會越來越普遍。
2. 德育倫理觀念教育缺乏,導致大學生價值觀功利化
作為儒之大家與著名教育家的孔子早已提出“性相近,習相遠”。認為人的道德完善,除了要主觀能動努力,更重要的是需要獲得以德為本的倫理觀念教育。儒家的思想是注重“禮儀”的傳統教育,以此來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同時弘揚尊重他人、遵守社會規范、遵守法律法規的理念,幫助引導人們與人為善,處理好公私關系,儒家的教育思想對樹立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育有著重要意義。但當前我國的大學教育卻未能達到,重知識輕德育的現象較為普遍,學生一味的“學做事”,但卻忽視了“學做人”,大學生在價值取向上明顯功利化,不少學生漠視集體利益,缺乏集體的團隊精神;還有部分學生重物質利益輕理想追求,國家利益在個人利益面前喪失殆盡。
3. 篤行精神教育欠缺,導致大學生道德知行脫節
“知”與“行”的統一在中國歷來收到教育學家的重視,它往往被作為衡量一個人道德良莠的重要標準,“聽其言”與“觀其行”被作為甄別一個人道德的重要方法。德育求知是一個過程,每一個環節都要有實踐的融入。但是我國的高等德育教育普遍重理論輕實踐,教師一味按照教學要求教學授課,但對學生實踐學習缺乏引導,以此導致大學生的道德認知與行為脫節。在當今高校的思政教育課堂上經常是:老師在講臺上聲嘶力竭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卻無動于衷,睡覺、玩兒手機各有各的不務正業。
二、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大學教育應該崇尚人文精神、科學精神。然則優秀傳統文化對培養大學生的民主、科學和法制精神同樣重要,當代大學生要努力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實現用優秀傳統文化豐富自己,成為文化自信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1. 加強愛國教育,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意識一直被廣為倡導,從“天下為公”、“公而忘私”到孟子“以天下為己任”,到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再到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都體現了中華兒女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和使命意識和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精神。用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來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強他們的家國情懷,進一步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2、深化倫理教育,有助于塑造大學生的健康人格
高校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幫助學生塑造健康完善的人格是其一項重要內容,深化倫理教育對促進大學生人格的完善有著重要意義。然而優秀傳統文化中對倫理的教育非常豐富,在道德培養方面倡導先義后利的價值取向、“天下為公”的道德理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節,這都對我們現代人在與人交往、處理與社會關系、對待自然有所助益。如果將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學生內心,這都對大學生的人格塑造與完善發揮積極作用。
3、培養進取精神,有益于培養大學生的積極人生態度
在我們華夏五千多年的文明中,特別是優秀的傳統文化都引導著人們追求積極進取、自強不信的意志品質,“精衛填海”、“愚公移山”一個個典型的故事都描述著這種堅毅的品質,這也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也是一個人取得成功所必備的品質。大學生作為青年中的佼佼者,更應該具備這種自尊、自信、自強的品格,這對我們人生態度的培養,未來格局的確定都有著重要意義。
三、如何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1. 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開展多彩多姿的校園文化活動
環境對人的影響具有重要作用,“孟母三遷”的故事正是對這種潛在教育力量的解讀,充分發揮校園壞境的育人功能,是高等學校全員育人的一項重要環節。如果借助環境的育人作用,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其中,使學生的學習生活中處處有文化、時時有感悟,這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設了一個有力陣地。此外,在營造良好的傳統校園文化環境的時候,組織開展多姿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例如道德講堂、主題講座、文學知識競賽、話劇等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在親身經歷其中,這對他們學習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促進知行合一有著積極作用。
2.建立誠信檔案,加強誠信教育
孔子曰:“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可見誠信作為優秀的傳統文化中的一員,尤為重要。然而在當今的大學生中,失信的行為屢見不鮮,待人、考試、就業等等方面都讓我們隊大學生的誠信教育表示堪憂,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迫在眉睫,作為高校如何弘揚傳統誠信道德,值得思考。此外,在進行誠信教育時,只依托良好的教育氛圍,還尤為不足,探索有效的約束機制,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是目前各高校比較認同的做法。學校建立個人信用檔案,通過記錄學生在校期間守信與失信的行為、事實,形成有效數據,這對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有著積極作用。
3.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傳統文化精準傳播
大數據由于其精準化特性,將讓傳統文化的傳播更有針對性,實現個性化教育和精準化傳播。大數據技術將為傳統文化的傳播帶來更大的自由度,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來做研判和選擇,受他們所喜愛的文化產品將留下來,不喜歡的被淘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全面掌握大學生群體的個人特質和相關信息,如學習狀況、閱讀情況、社交行為等,這樣就可以開出真正受大學生所喜愛的“傳統文化教育菜單”,針對不同特質的學生群體,采取不同的傳統文化內容,這樣才能真正將傳統文化深深的種植在大學生心底。
總之,探索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價值。所謂是“道不孤,必有鄰”,大學生通過傳統文化的學習和踐行,必將和諧身心、提振信心,從而實現自身的人生追求,實現自身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李德萬.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實現途徑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3
[2]王德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現代企業教育,2014(6):189
[3]孫喆. 略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培育[J],南方論壇,201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