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云
【摘要】音樂教學落實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要樹立新的音樂教學觀,深入落實育人為本教育方針,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觀,樹立理性的教師權威。在音樂教學中,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音樂教師要不斷豐厚自己的專業知識,深厚自己的文化知識,適應新課程教學要求。
【關鍵詞】音樂教學 新課程理念 教學方法 厚實知識
傳統的音樂教學過分機械,學生在音樂課上不僅領略不到音樂帶給他們的歡樂,反而阻礙了學習音樂的熱情,導致厭學。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音樂教學實現了新的發展,從單純的音樂知識教學轉變為音樂教育,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感受到音樂之美,享受音樂之美,創造音樂之美,促進了學生全面和諧發展。下面從教師觀念、教學方法、音樂知識等方面,就如何落實新課程理念談幾點認識。
一、樹立新的音樂教學觀
首先,要確立育人為本的學生觀。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體現了一種“人本思想”。教師必須在觀念上認識到學生是有思想、有靈性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識的機器。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關注知識的傳授效果,而且關注學生的情感、意志、興趣、性格等,把教學時間放到那些有效果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上來,在活動中了解、影響、激勵、鼓舞學生,營造一種接納、支持和寬容的課堂氣氛,與學生一起分享他們的情感體驗和成功喜悅。在新課程實踐過程中,教師必須“下神壇”,不再是光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去發現、組織和管理知識,引導他們而非塑造他們”。其次,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對教師角色作了精辟的論述:“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考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所以,必須轉變傳統教育中“師道尊嚴”“惟師是從”的師生觀,構建教學雙方主體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師生觀,學會傾聽學生心聲,懂得尊重學生,真正做到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切磋、相互啟發、相互激勵。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古已有之的“教學相長”的一個優良傳統。再則,要樹立理性的教師權威觀。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教育,一直強調教師的絕對權威,把教師神化為精神領袖,具有絕對的權威。在新課程實踐過程中,隨著師生之間的交流頻繁和民主平等師生觀的建立,教師應有的權威地位勢必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與挑戰,而這種權威觀念又是教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保障,教師應學會樹立理性的教師權威觀。這種權威來自于教師謙虛進取的精神特質、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和不斷創新的人格魅力。
二、創新教學方法,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
新課程的理念強調,音樂教學要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注重促進學生良好個性和和諧人格的發展。新課程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習慣,倡導自主的學習方式。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學過程中師生是平等的對話關系,不是師講生聽,也不是師導生演,更不是師尊生卑,而是互學、互動、合作、平等的關系。在新課程的條件下,教師要更多考慮怎么教,才能形成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同時,音樂教師還要加強學法指導。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掌握知識的多少已經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識才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基礎教育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培養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通過對前人經驗的總結及比較,課程專家一致認為,改變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方式,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從而促進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對培養未來需要的創新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新課程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特征的學習方式。作為音樂教師,應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參與學習、體驗成功的機會,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
三、厚實知識底蘊,提高教學實效
新課程對音樂教師知識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音樂教師既要注意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文化知識的拓寬加深,又要考慮不斷地汲取新的條件知識,并在實際工作中積累實踐知識。首先,要有豐厚的專業知識。專業知識是指教師所任教學科的專業知識,它包括教學能力和音樂能力。這兩部分相互交融,共同構成了音樂教師的教學技能。其中音樂教學技能包括歌唱教學技能、鋼琴彈奏技能、簡單樂器教學技能、合唱指揮技能等;教育教學技能包括分析組織教材的能力、準確生動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等。其次,要有深厚的文化知識。文化知識是指教師除了專業知識以外其他方面的文化知識。新課程提倡對多元文化理解和課程內容的綜合,結合其他學科來擴大學生視野,發散學生思維,增加教學信息,各門學科之間除了在教育理念上保持一致外,在實踐操作層面更凸現出彼此的交互性、相融性。這既能拓展音樂教育的外延,又增加了它的內涵,實現了綜合審美的目的。如音樂與文學有著不解之緣。在音樂欣賞時用語言描繪,讓學生在言語刺激下喚起表象或產生聯想和想象,從而可以加深對作品的理解程度。如欣賞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第二樂章《沃爾塔瓦河》描寫水仙女舞蹈的一段音樂時,教師這樣描繪:“波爾卡的樂聲漸漸遠去,夜幕降臨了,大地一片寂靜,唯有那沃爾塔瓦河依然緩緩流淌。這時銀色的月光照射著河面,傳說中的水仙女,身披輕紗,腳踏銀波,在晶瑩的月光下婆娑起舞……”既像解說音樂,又像朗誦詩歌,這無疑對學生理解和體會音樂作品提供了很大幫助。從歷史的視角欣賞音樂,可以讓學生準確而有深度地理解作品。欣賞抗日戰爭題材的藝術歌曲時,就可以根據歷史發展的線索進行欣賞:“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松花江上》;“一二·九運動”華北危急──《畢業歌》;“七七事變”抗戰全面爆發──《太行山上》……利用學生熟知的歷史知識讓他們在歌聲中審視歷史,又從歷史的角度理解了他們本以為艱澀難懂的藝術歌曲,引起他們更多更廣泛的思考,這種思考會遠遠超出音樂本身。所以,文學、歷史、地理、數學、美術等各科知識,對音樂理解力的形成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只有不斷更新充實這些邊緣學科的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進行深刻的審美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