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為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對職業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本文從中等教育結構趨勢和現階段教育的培養目標兩方面試論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思考。
【關鍵詞】職業教育 結構趨勢 培養目標
中等教育結構改革是中共中央體制改革的重點之一,要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改變目前普通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不合理狀況,使之趨于合理,提高國家未來勞動大軍的基本素質。本文從中等教育結構趨勢和現階段教育的培養目標兩方面談談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思考。
一、中等教育結構趨勢——多渠道、多層次、立體化
本世紀五十年代,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第三產業的興起,引起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發生突破性變化,為了使職業技術教育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各經濟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在數量上有很大發展,據有關資料,其職業教育約占中等教育階段的65%—70%。我國職業教育較為落后,但發展較快。但全國高校招生“雙軌制”的改革,中等專業學校受到的沖擊較為明顯,生源的數量和質量均有所下降。而經濟體制改革中,“精簡優化”“下崗分流”“減員增效”為主題的企業競爭機制,使對畢業生的分配、需求很不穩定。面對招生、分配兩頭難的實際情況,就要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立體化的教育結構,拓寬辦學思路。
1.以全日制正規教育為主體。以初、高中畢業生組成的全日制中等職業技術學員,是學校最基礎的培養對象,占學校培養對象的絕大部分。由于他們在校時間長,接受的教育系統而全面,這些畢業生的素質和水平反應了學校整體教育水平,他們的市場競爭力直接關系到學校的形象和聲譽。
2.聯合辦學。一般作法是由聯辦雙方協商并簽訂聯合辦學協議書,規定各自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通常由甲方負責提供校舍、文化課師資及負責教學安排管理;乙方負責配備專業課老師,解決實習場地,協助解決部分教育經費。這種辦學思路,解決了校舍閑置問題,防止資源浪費,充分調動師資力量,增加了學校收入。聯合辦學這種辦學途徑正在被大多數學校認識和利用。
3.采用遠距離教育手段。這是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新嘗試。這種手段的主渠道是經過函授輔導及自學,使學員達到中專科技文化水平。隨著電化教學的逐步普及,電視錄像,錄音等現代化教學工具在這方面的應用,采用遠距離教育手段的優勢越來明顯:最低限度的占用學校的教育設施,拓展了學員學習的自由度及能動性,縮短了人才培養的周期。
4.建立職工再教育培訓基地。隨著新、高科技應用于生產,造成職業的交換和實業。一次職業訓練已不能保證一生的享用,迫切使人們要重新接受訓練,不斷受教育以適應瞬息萬變的世界。即使從事同一種職業,由于新技術和新工藝的應用,勞動者接受再教育,提高整體文化素質,是時代發展的迫切要求。近年來,企業內教育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回歸教育的主張——邊勞動,邊視社會需要返校學習受到人們的重視。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及教育改革的深入,全日制正規學生的需求將逐步穩定,而開辦對在崗職工的再教育,對提高企業勞動者的知識結構層次,意義重大而深遠。
二、現階段教育的培養目標——專才與通才相結合的創造型人才
教育為什么要改革?就是要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這是教育的目的;明確什么是好人才,是我們進行改革的前提。培養目標問題,是首要解決的問題。好人才,一言以蔽之,就是新時代需要的人才,應該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苦奮斗的奉獻精神,應該不斷追求新知,具有實事求是、勇于創造的科學精神。這樣的人才,才能真正成為新時代所需要的。培養人才,一定要按照新時代的需要來培養。
1.專才與通才
有人說,古代是通才取勝,近代是專才取勝。而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通才與專才的結合,要求人的適應、應變與創造能力高度發展。一般而言,培養基礎理論扎實,知識面寬,適應性強的人才的教育,稱為通才教育。應當認識到,通與專是對立統一的,培養人才需要二者的統一,但也要注意有所側重。對于專門從事技術的人員,在專門知識和技能方面的要求比較嚴格,更側重于專才。通才與專才是相對而言的,專中有通,通中有專。通與專或稱為博與專代表一種智能結構,不同行業,不同工作對從業者的智能的要求是不同的,需要的是使得專人與通才的比例達到最優化。
2.創造性人才
傳統教育不把學生看作是有巨大潛在能力和不同個性特點的活生生的人,而僅僅看成是“儲備知識的倉庫”。現代教育,則重視對創造力的研究,培養創造型人才。什么是創造性人才,目前尚無確切的定義,但歸納各家研究,創造型人才的特征有以下幾點:(1)創造性人才,感覺、知覺、感情都極敏銳,心扉開放,總想開拓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對于所處世界的經驗。(2)不拘泥于細微末節,憑直覺抓住意義,對不存在的事物感興趣。(3)對非合理事物、無序的東西是寬容的;他所感興趣的不是單純明快的事物,而是復雜的和標準不明的事物。(4)不屈于壓力,不因循守舊,思考和行動有獨立性。(5)好奇心強,冒險。找現狀的缺陷,不滿于現狀。
如何培養專才、通才結合的創造性人才,是現代教育面臨的心得課題。迄今為止,關于創造力與智力的關系的研究結果意見不一;目前比較一致的觀點,高創造力者必有較高的智力,而高智力者卻不能保證就有高創造力;低智力者創造力必低。由于創造力與智力的不一致性,決定了教育在這方面有它復雜的任務。(1)傳遞文化,保持一個人的首創精神和創造力量,而不用現成的模式去壓抑他;(2)鼓勵他發揮天才、能力、個人的表達方式,而不助長他的個人主義;(3)密切注意個人的獨特性,而不是忽視創造也是一種集體活動。
以上是對現代教育的一些粗淺的觀點,由于認識的局限性、以及現代社會對現代教育全方位,深層次的滲透,所以這些觀點很不全面,也不深入,如有偏頗之處,望同仁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