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霄
【摘要】小學語文是小學生所接受到的最主要的課程之一,也是其人生道路上的第一門最為關鍵的課程。而人文素養則又是現代公民所應當具備的素養,從教育的角度入手如何將二者結合起來是當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是潛移的,漸進的,是在長久的感悟熏陶中逐步形成的。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本文就此談了自己的觀點和做法。
【關鍵詞】人文素養 語文教學 課堂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和文化的文明古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應該繼承和發揚的。而對于21世紀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們要重視語文教育在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讓學生在小學語文中學習到最優良的文化內涵,才能充分發揮教育的意義。人文素養是一種精神方面的素質與內涵,只有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培養和提高人文素養,才能真正從小抓起,提高全民文化內涵,也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定扎實的語文功底,從而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環。
一、營造平等和諧的人文課堂
語文是一門很感性的學科,許多時候需要一種感應,一種心靈上的溝通和交流,而這種交流特別需要一種其樂融融的心理環境。認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外部環境與認知主體內部心理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教師要牢記學生也是一個“人”,尊重學生的情感和個性,營造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人文課堂氛圍,讓學生獲得生動、和諧的發展。人文環境是浸透著人性和人情的文化環境,創設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基礎,但它又不局限于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還要將教材中蘊含的人文教育因素與和諧、融洽、歡快的人文心理氛圍合理、有機、巧妙地整合,讓學生“沉浸”其中,把學生內心最美好的東西激發出來,使他們的語言豐富起來,讓課堂韻味十足。
1、教師走下來。教師從神圣的三尺講臺上走下來,到學生中去,做學生的朋友,讓學生卸下心理上的包袱,迸發出創造的潛能。
2、教師退下來。教師從學生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宰者的位置上退下來,改變自己無視學生人格,忽視學生個性差異的做法,容許學生自由活動,容許學生提問質疑,容許學生指出老師的錯誤,打破教師的“權威”,把學生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二、感悟文本,提高人文素養
語文教材,每篇課文都韻含著豐富的人文價值,作為語文老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讓學生反復品讀,在讀中領悟洋溢在課文字里行間的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密切關系。運用文本中的人文素養,滋養學生的心靈,使閱讀教學的過程成為人的意識,精神的培育過程。
簡卡爾說:“讀一切好的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說話。”高爾基也說:“讀書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贝罅慷信_階性的誦讀訓練,能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課文,并獲得不同的心靈感悟。教學時,我先進行全文的范讀,以把學生引入課文情境中去。一篇好的課文總有一些言簡意賅,言簡意深,言簡意豐的重點句,關鍵詞句。教學時要注意把握這些詞句,引導學生用重錘敲打,使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情感濺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學生的心靈,引起他們的共鳴,教師不僅要在深入挖掘教材的總體,而且要把握教材的局部乃至細部,對詞句包含的深意能真正有所領悟。因此,我認為現行的語文課堂教學應重視文本,即重視文本語言感受。
三、注重言傳身教,注重潛移默化
在學校中,老師是許多學生的偶像和崇拜者,老師的言行舉止、人文素養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因此,在日常的與學生的交往中,教師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自己豐厚的人文素養去影響學生。教師要摒棄師道尊嚴,走到學生中間,與學生交朋友,讓教育充滿綠色,向學生傾注人文關懷。多給學生“微笑”,少一些“冷眼”,多給學生“溫暖”,少一些“冷酷”。用信任樹立學生的自尊,用關愛呵護學生的心靈,用時代的人文精神和個人的人格魅力去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老師的人文關懷成為學生人生道路上的加油站,風雨征途中的竹杖藜。在教學中,師生要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教師要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真正發揮教人以生命智慧,給人以健康心靈的教化作用,引導并促進學生自由、全面、和諧地發展。
四、鼓勵課外閱讀、體驗生活,召喚人文內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說過: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他強調的是學生必須與生活,社會相融,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高素質的人。
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生在課堂,拓展、延伸、充實在課外。在語文課堂上,學生受到的文學作品的熏陶,畢竟是有限的。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外的時間,布置人文性的作業,引導組織學生去閱讀、感受中外優秀作品,從中受到感染與教育。在閱讀的同時,指導中、高年級的學生寫讀后感,組織進行交流。引導學生結合教材搜集有關的作者資料、相關的作品。引導他們進行民間考察,去發現搜集民間的優秀藝術作品,去發現民間藝術的魅力,感受到祖國文化遺產的源遠流長。學生的作業體現出無限的情味,無窮的趣味,使學生能自覺、主動地去完成作業,感受到完成作業是一件愉快而有意義的事。每學期舉行古詩誦讀賽,每周背誦一首古詩,每天花十分鐘閱讀一篇文章,并作好摘錄。開展故事周活動,讓每個學生的頭腦中儲藏下幾個有趣的、有意義的小故事。每周小練筆,讓他們走出課堂、走進校園、走向社會,去發現、去挖掘、去描寫生活中的人與事,去抒發自己的情與感。同時引導、帶動更多的學生走上這條路,為長大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公民打好基礎作好準備?;顒又?,學生發現自我、珍惜自我,讓他們的才能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找到自尊和自信,真正體現新課程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
五.構建發展評價,提升人文情操
為了讓人文素養進一步得到提高,學??梢詷嫿òl展評價,把小學語文的教學按評比的方式進行。例如,期末或者期中考試中,可以不光以成績做評比,而是把課堂氣氛或者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評比標準,這樣就可以進一步提升人文情操,語文的教學也會更加豐富。
總之,小學教育是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部分,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都開始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這種全面發展不僅僅是在學術上與特長培養上,更多的是精神層面與人文素養層面。上文結合實際情況分析了提高和培養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具體方法,相信我國小學語文的教育會得到越來越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仇劉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人文素養[J];小學教學參考;2009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