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禧
摘 要: 2011年版數學課程標準把原有“雙基”的提法擴展到了“四基”,增加了積累基本活動經驗和感受基本數學思想兩個內容。把基本活動經驗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促使廣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關注學生的活動經驗的積累和提煉。
關鍵詞: 基本活動經驗 積累 操作 探究 拓展
“基本活動經驗”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新增的“兩基”之一,“基本活動經驗”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見“基本活動經驗”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然而,面對如何幫助學生積累活動經驗這個問題,每個教師都面露難色。大家認為“經驗”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如何引導?如何積累?筆者認為,不論是經驗的引導,還是經驗的積累,都需要通過多角度的數學操作活動實現,在操作和思考過程中不斷感悟、內化、遷移,逐漸積淀下來形成經驗。
一、經歷實際操作,在體驗中產生
史寧中教授曾說:“我們必須清楚,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是不可傳遞的,只能靠自身經歷。”圖形與幾何領域的基本活動經驗即是如此,應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通過實際操作不斷感知與體驗。只有充分經歷,才能積淀起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并深刻理解新知。因此,教師應遵循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征,在“經歷”上下工夫,讓學生經歷“說一說”、“摸一摸”、“描一描”等數學活動,獲得初步理解;而后,教師再根據學生現有理解水平梳理和分析;最后,實踐運用,充分體驗,“基本活動經驗”的形成就水到渠成,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很透徹。
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周長》的一個教學片斷:
師:想一想,這些圖形的周長可能與“周”字的哪一種意思相關?
生(推測):周圍、一圈兒、一周。
師:哦,根據你們的理解,誰來指一指這片樹葉的周長。(貼出樹葉,請學生在實物上指出)。
師:除了樹葉,在我們身邊還有各種各樣的物體和圖形。這是一張桌子(課件出示),什么是它的周長呢?誰來指給大家看?其他同學仔細觀察,他是怎么指的?
師:好的,請同學們用手指一指數學課本封面的周長給你的同桌看一看,指錯的地方同桌要幫助他改正。
師:都指完了嗎?指對了沒?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起點要做個記號)
師: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體表面有周長,找出來,并指一指、說一說。(學生演示)
師:(如圖)下面哪些圖形能找出它們的周長?哪些不能找出它們的周長?為什么?
小結:看來,封閉圖形才有周長。
師:那么,“周長”究竟是指這些平面圖形的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話總結出來?試一試!
此環節筆者始終以“什么是周長”為核心,通過“猜一猜”、“摸一摸”、“找一找”等具體操作活動積累經驗,引發學生自行操作、自我思考,讓學生獲得對周長的直接感受,明白“邊線”的意義,明白“從起點開始繞一圈又回到起點”才是一周的長度,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而“圖形與幾何”中就有大量便于學生操作的內容,如果用摸一摸、畫一畫、剪一剪、拼一拼等方式理解幾何概念、空間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系等,放手讓學生操作、交流,就能豐富學生認知的表象,積累體驗性經驗就能水到渠成。
二、深入研究探討,在思考中感悟
新課標指出:“教學中注重結合具體學習內容,設計有效數學探究活動,是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那些沒有經歷過程的幾何圖形教學,在學生頭腦中只能留下一串抽象的數學符號和數學結論,更沒有圖形與幾何活動經驗可言。為此,教學中教師應設計適合學生探究的問題,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親身經歷知識獲得過程,在不斷的“做”與“思考”中積累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經驗。
例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先讓學生測量所需的數據,嘗試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的學生用底乘高,有的學生用底和鄰邊相乘,結果同一個平行四邊形得到的面積卻不一樣。這時學生就議論開了,筆者不急于下結論,而是告訴他們可以用數方格的方法驗證到底哪個數據是正確的。學生通過數一數的方法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底乘高。緊接著,筆者追問并質疑:“底×鄰邊”的方法為什么是錯誤的?以此激發學生進一步深入探究的欲望。學生把平行四邊形沿著高剪開,把它轉化成一個長方形,轉化后的長方形的面積和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相等的。(如下圖所示)
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發現并解決了本課的難點,這讓筆者欣喜不已。圖形與幾何領域的數學活動經驗積累要用活動,這種活動不是簡單地對一個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而是學生參與其中的數學探索活動,是在具體問題情境中“做”數學。筆者緊扣以下兩個問題展開教學:①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什么?②為什么不是底×鄰邊?引導學生在循序漸進中探究知識,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而且對其來龍去脈及原理有深刻的認識,獲得并積累探索圖形面積計算方法的活動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