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有堂
摘 要: 基于目前中職院校實訓、實習中存在的不足,本文以柳州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為例,以創建中職職業體驗中心創新中職實訓教學模式的做法,對于增強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等具有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 職業體驗 職業體驗中心 就業 創新 教學模式 實訓
中職院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適應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這一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實踐教學在中職教育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中職院校必須創新實訓、實踐教學體系,主動把學校教學融入當地產業經濟中,走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道路,這樣所培養的畢業生才能受企業的歡迎,才會被產業市場認可。但是如何將職業教育融入產業經濟中,如何形成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式呢?幾乎所有中職院校都在這方面作了探索與實踐[1][2][3][4][5],一些院校提出了校外實訓與就業的連動效應[6],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效果不理想。為此,我們在分析了校內外實訓教學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建立職業體驗中心,創新中職實訓教學模式,它對于增強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等具有積極的作用。
一、建立職業體驗中心
職業體驗中心是為了解決中職學生實訓組織困難、學生職業文化不強、實習效果不理想的現象而創建的,集實訓、頂崗實習、就業推薦和就業基地建設、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互動等功能于一體,既有別于校內外實訓基地,又兼具校內外實訓基地功能,內涵更豐富。職業體驗中心的創建條件及形式如下:
第一,職業體驗中心是學生實習實訓的一個專門場所。
第二,在職業體驗中心建有實驗實習場所,購置有實驗實習設備,學生可以在職業體驗中心實訓,也可以到周圍企事業單位實習。
第三,聘請有經驗的企事業單位業務骨干作為職業體驗中心的任課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制訂相應的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按計劃實施實訓教學內容。
第四,學生通過職業體驗中心的實訓和頂崗實習,可以充分感受到崗位工作全過程,并向富有實際工作經驗的企事業單位業務骨干學習更多的實用性知識和技能[7]。
柳州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于1983年創辦,先后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建設示范性職業學校”,首批“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是一所涵蓋有一、二、三產專業的綜合性中等職業學校。我校原有的職業體驗中心建設不完善,內容老舊,不能體現當前的各個專業熱點,部分內容還不能讓學生進行體驗或者體驗感不強。職業體驗中心主要建設內容如下:(1)導游專業:建設裸眼3D導游場景;(2)烹飪專業:建設體感體驗區;(3)物流專業:建設智能倉儲平臺;(4)電商專業:建設無人機模擬送貨平臺;(5)電氣專業:建設魔方機器人;(6)汽車專業:建設新能源無人駕駛平臺;(7)計算機專業:建設虛擬演播室系統;(8)各個專業三維資源庫:建設三維全息成像系統,把各個專業頂尖的技術通過三維分理處成像系統展現出來。
二、職業體驗中心實訓教學的模式特征
1.實訓環境的產業化。無論是聘請企業骨干到職業體驗中心講課,還是學生直接在企業頂崗實習、參與研究企業技術難點,或是學校與企業合作開發新產品,這些實訓內容都緊緊扣住“產業環境”這個主題,在真實的產業環境下開展實訓,使學生對產業環境有較好的感性認識。同時由于在實訓中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工作熱情和學習積極性,形成了“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良性循環。
2.實訓內容的職業化。學生在職業體驗中心實訓的所有內容,始終圍繞作為一名職業員工應具備的素質和技能這個主題。實訓時,要求學生對操作流程反復練習,充分積累各種操作經驗和技巧,提高職業能力;通過聘請企業骨干講解各種設備的性能和特點,以及其他同類企業所使用設備的現狀,使學生對企業的產業狀況和發展趨勢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通過對市場不同產品的介紹,使學生熟悉各種產品的優、缺點,為學生參與開發新產品奠定基礎;通過參與產品開發研究,提高學生的應用科研能力,并且通過科研的分工合作,增強學生的全局意識、合作意識與協調能力。
3.實訓導師的工程化。作為職業體驗中心的實訓指導教師(企業導師),其承擔著使學生從學生的身份向合格員工身份轉變的任務。因此,教師必須具備一線產業的技術和能力,為此,學校聘請了近百名企業的工程師、公司經理、新產品開發負責人等企業技術骨干,使實訓教師工程化、企業化。
4.實訓課程項目化、案例化。職業體驗中心開設的課程全部以項目或案例為單位,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職業體驗中心聘用的企業導師,均需提供項目或案例,經校企合作評審后,方可進入教學環節。
5.實訓考核的多樣化。由于職業體驗中心分布在不同城市和地區,而且學生實訓的專業和頂崗實習的企業各不相同,要進行統一考核特別是技能考核是有困難的。為此,學校將實訓考核的內容分為:頂崗實習單位的評價、企業導師的評價、學校指導教師的評價、學生實訓階段形成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實訓階段帶來的經濟效益和市場潛力、學生的科研成果等多個方面,使實訓考核的形式多樣化,在此基礎上給出綜合評價[8]。
三、職業體驗中心平臺的價值分析
柳州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現有計算機應用、數字媒體技術應用、電子技術應用、數控技術應用、旅游服務與管理、中餐烹飪與營養膳食、電子商務、現代商務、物流服務與管理、現代物流、汽車運用與維修、汽車車身修復、園林技術等19個專業,全日制在校生8714人,教職員工644人,占地399.1畝,是一所涵蓋有一、二、三產專業的綜合性中等職業學校。在職業體驗中心實訓,其中參與頂崗實習的學生1855名。在職體中心實訓期間,學生參與設計計算機應用軟件17個、動漫軟件21個,形成直接經濟效益50余萬元。實訓學生參加計算機程序設計、電子商務、電子設計作品、多媒體設計等各種競賽20余次,獲得市級以上獎項60余個。綜合考量職業體驗中心平臺,筆者認為,該平臺對推進中職院校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不失為一種積極的探索。
1.有利于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的實施。傳統的校企合作,大多通過頂崗實習、科研合作等方式實施。由于校企距離遠,真正實施起來難度較大。職業體驗中心具備緊鄰企業的有利條件,學校可以及時獲得企業的需求信息,企業也可以將學生知識、能力的不足及時向學校反饋。通過職業體驗中心這個平臺,可以形成真正意義上的院校、企業“零距離”接軌。
2.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通過在職業體驗中心營造真實產業環境,從事產業活動,研制新產品,參與企業的科技革新和科研攻關等實訓過程,學生的專業技能可以得到較大提高,職業能力增強較快,為學生對口就業打下堅實基礎,增強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就業競爭力。
3.有利于學生就業雙向選擇。解決這個難題的最好辦法是使企業和學生雙方充分了解對方,職業體驗中心的實訓方式可以較好地解決這個難題。
4.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職業體驗中心為學生搭建了這一平臺,在中心,學生參與產品革新與開發,借助中心學生集中、專業交叉滲透,容易出新思想,容易形成創新意識,容易將新思想轉化為新產品的優勢,同時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5.有利于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學校將教師安排到職業體驗中心,與企業技術骨干共同指導學生,既可以在指導學生中形成知識和能力的互補,又可以為院校教師與企業骨干提供取長補短、相互學習的交流平臺,為學校教師提供在職業環境下鍛煉提高的機會[9]。
參考文獻:
[1]杜世祿.高職院校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7(7):113-115.
[2]曾志明.職業教育模式創新與實訓基地建設探索[J].中國教育與教學,2006(3):34-36.
[3]許笑平,陳代芬.高職管理類專業校外實訓基地的構建模式[J].教育與職業,2005(2):11-13.
[4]王素梅,喬陽.高職教學實訓基地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黑龍江教育,2007(6):65-67.
[5]何新民.高職院校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探討[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9(5):697-698.
[6]周彩屏.“雙向選擇,三方協議”實踐教學運行模式的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09(11):64-65.
[7]酈昕陽.以“職業體驗中心”平臺完善高職教學“后期實訓模式”.中國高教研究,2009(09):84-85.
[8]劉建云.建立職業體驗中心 創新實踐教學體系.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0(30):111-114.
[9]黃生龍.中職學校運用“職業體驗式”教育教學模式研究.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3(22):151-153.
[10]樂曉蓉,經曉峰.體驗式就業教育探析.課程與教學研究,2014(04):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