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了自主性閱讀的目的和意義,自主性閱讀可以為應試教育夯實基礎、增加人生閱歷、增加自理能力和自救能力;并分析探討了引導學生自主性閱讀的三種方法:讓教學適度娛樂化;尊重學生質疑,鼓勵學生尋根究底;舉辦各類閱讀競賽,以肯定、培養學生興趣。
【關鍵詞】語文教學 引導 自主性閱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8B-0031-02
語文的本義是語言和文字。語言可以貫穿學生一生,文字雖然不是如此,但抽象性和非即時溝通性質也有不可估摸的作用。高中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高級階段,對文字理解更為理性,富有邏輯性。在這一階段能否擴大閱讀量,增加對文字的敏感度,決定了他們成年后的文字表達能力和文學創作能力。因此筆者反復告誡高中學生,培養自主閱讀興趣。在此分享筆者在引導學生自主性閱讀方面的探索經驗。
一、使學生明確自主性閱讀的目的和意義
自主性有自立性、自為性、自律性三個特性。自主性閱讀強調在閱讀活動過程中有自主動機,能自主制定閱讀計劃,合理安排閱讀時間,在閱讀過程中進行自我調節、評價、總結。既然要有動機,懂得總結,必須明確閱讀的目的和意義。自主性閱讀的目的和意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短期來看,自主性閱讀可以為應試教育夯實基礎
參加公辦教育的學生都有傳統的“讀書改變命運”的信念,所以語文教育的首要目的是通過考試,在高考中獲得好成績。給學生灌輸這一實用的理念,可以最快提供動力。很多學生不清楚這一實用效果,難以樹立自主性閱讀的興趣,結果在考試中的表現也難如人意,尤其是寫作部分。
鑒于這一現象,筆者在課堂中反復舉例歷屆語文優秀的學生,為他們講述筆者與這些語文才子之間的故事。例如有些學生在閱讀四大名著和三國志等半文半白的書時,不理解其中的古老表達方式,就會和筆者探討,明白后又樂呵樂呵地沉浸在下一章節了。有些古典文學造詣較高的學生甚至吟詩作對,要求筆者為他修改,或者應和。也有些學生對汪國真、席慕蓉、韓寒、郭敬明等作家的作品提出質疑,經常詢問筆者這些作家的作品是否可讀、可取。筆者通常樂此不疲地和他們交流看法,也孜孜不倦地把這些趣事傳遞給新一屆學生,尤其會強調,語文才子寫作文時,妙筆生花,把典故運用得爐火純青,每每獲得接近滿分的成績。
如此一來,確實收到了良性效益。每屆學生都不乏主動詢問筆者歷屆語文才子的聯系方式,他們逛豆瓣、貼吧,也線下聚會,組織了文學社。這種習慣和閱讀氛圍對語文考試的影響在試卷中得到了證明。
(二)長期來看,自主性閱讀可以增加人生閱歷
培養自主性閱讀不僅有利于短期的應試教育,也可以增加人生閱歷,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積累涵養。這一點已被大量的教學經歷所證實。不少學生的祖父母都是識字的鄉賢,或者父母都是教師,耳濡目染書香世家氛圍,他們的閱讀量不是一般農工子弟所能比擬的。也因為父母、家庭自然的閱讀習慣,潛移默化到了自己身上,這類學生通常形成了課前預習、課中提問、課后背誦的愛好。同時,課外閱讀也很頻繁,比如他們喜歡遇到疑問首先求助百度,到知乎、貼吧等平臺獲得答案。
這些習慣無疑為他們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例如經常自主閱讀的學生一定知道雞湯是無病呻吟,也知道養生知識是危言聳聽,也知道流行電影、歌曲和書籍都有炒作成分,需要謹慎對待。
筆者時常和學生談話,告訴他們筆者在最新版《語文讀本》《讀者》之類書中學到的見識,以及這些信息對于自己投資理財、教育兒女、處理人際關系的作用。很多學生樂意聽取來自身邊的故事,認為這些有真實感、親切感,也身體力行地吸取課外閱讀信息。到了大學后,很多學生給筆者回饋:“某某知識其實你早就解讀過了,但他的大學同學仍然認為是新知。”
(三)從日常生活看,自主性閱讀可以增加自理能力、自救能力
高中階段的學生沒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同時有青春期的叛逆和躁動,自理能力和自救能力相比成人薄弱許多。依靠自主性的文字閱讀,不失為增加社會經驗的一種良好途徑。閱讀欲望較強的學生通常比不愛閱讀的學生更容易接收時事信息和生活技巧。例如,學校附近的一條幽靜小道上曾經屢次發生社會人員對女學生性騷擾事件,針對此現象在校報、學校公眾號、微博等渠道發布了很多次應對措施。有些女學生喜歡玩游戲、打撲克,沒有關注這類時事信息,所以繼續發生了女生被性騷擾的事件。假如閱讀主動性強,好奇心重,悲劇就不會再次上演。
自理能力也是如此。高中生普遍有《勞動技術》等輔助性教材,此類教材有烹飪、電工、縫紉等實用技術知識,并且網絡時代,博客、微博、論壇里都有海量類似信息。喜歡閱讀的學生也獲取了更多的生活自理技能,閱讀麻木的學生甚至家常菜都不會做。一位高三女生的父母雙雙出差了半月,在半月里她只做蛋炒飯充饑度日,恰好當時月經來臨,因為本身體質就貧血,此時營養不充足,天氣稍微轉涼便患上了重感冒。高考前不久的請假對學生成績、心態的影響不可忽視,而她必須面對。所以,愛上閱讀可以增加自理能力、自救能力。
二、引導學生自主性閱讀的方法
(一)讓教學適度娛樂化
提高閱讀課的藝術性,用符合學生心理需求的話題取悅學生。建議教師多實踐,讓閱讀課有聲有色,趣味橫生。閱讀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審美化。讓教學適度娛樂化,以之來吸引學生,學生能夠快樂閱讀,享受閱讀。
例如,筆者經常引用流行歌曲中的歌詞,給學生講述意境營造、修辭手法、詞匯用法等知識。如周杰倫原唱的歌詞中有“凄美了離別,幸福了季節”等句子,這些名詞或形容詞用作使動詞的用法非常活潑生動,既不會產生歧義,又新穎別致,是創新的表述方式,應該認同。又比如,陳奕迅的歌詞中出現了“抱擁”一詞,實則與“擁抱”沒有差別,但作詞者出于意境或者押韻的需要,改變了詞語組合方式,這是文言式組詞方法,說明抱與擁是可以互訓的。這種結合流行元素的解釋對學生理解文言文的單音節詞意義重大。最后,筆者還幽默地提醒:“如果有人給你的情書寫了抱擁一詞,千萬不要去查了。”
其實,教學娛樂化后,學生自主搜索資料、閱讀資料的興趣反而更加濃厚。
(二)尊重學生質疑,鼓勵學生尋根究底
布魯巴克說過“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最高準則是讓學生提出問題”。很多教育專家認為,孩子提出的問題越多,說明他在童年早期接觸的信息也愈多,所以在學校中思路越清晰。
建議教師對學生提出有探究價值的質疑給予真誠的贊揚與肯定,對淺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學會甄別,讓學生質疑得更高明。
例如,筆者曾在教授《歸去來兮辭》一篇時,遇到學生提出一個負面質疑,他認為歸去來兮辭應該有一段序文,他曾在家中收藏的古文觀止中見過。并且序言中有“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的言論,所以陶淵明也是因為裙帶關系而入仕為官。這一瑕疵教科書不應為尊者諱,而可以塑造偉大形象。筆者起初孤陋寡聞,大為驚訝,但并沒有堅定立場,極力反駁,鼓勵他尋根究底。最后該學生了解到九品中正制的社會背景和世家大族對孩童教育的嚴格要求,認為陶淵明屬于典型“內舉不避親”。質疑精神鍛煉了他自主閱讀的習慣。
(三)舉辦各類閱讀競賽,以肯定、培養學生興趣
舉辦閱讀競賽,讓學生自主展示成果,可以激發或強化閱讀興趣。所以筆者經常組織學生參加經典誦讀比賽、作文大賽、規范漢字書寫大賽、演講比賽等,評出“校園閱讀之星”、“十佳博覽之星”等榮譽稱號,閱讀變成沒有了功利色彩的行為,成為心靈自由精神遨游的旅行。
在學到《蘭亭序》此文時,筆者組織學生書法比賽,把唐詩宋詞或閱讀的美文美段用毛筆或硬筆書法展示出,效果很好,平時批閱作文,也將卷面整潔,書寫工整分數獨立標記,依次激勵書寫漂亮的學生保持對書法的熱情,從而通過抄寫經典段落,加深理解,強化語感。自主閱讀以書寫、抄寫的形式表現出來。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閱讀對培養語感,提高做題速度意義重大。引導學生培養自主閱讀習慣,鍛煉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是每個中學語文教師應該深思的。
【作者簡介】羅筱遠(1972— ),女,廣西師范大學畢業,本科學歷,陸川縣中學中學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