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小紅
摘 要:不少文章與其說是寫出來的,不如說是“改”出來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通字順;能與他人交流習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足見作文修改能力對學生的重要性。
關鍵詞:修改習作;思考;策略
一、修改習作需要做更多的思考
我從事一線教學十幾年了,也做過一些嘗試,開始不好做,學生雖然對自己進行修改習作有一定的新鮮感,但沒掌握方法,得慢慢來,教些簡單又容易做得到的方法,他們就會很自覺、很主動、很樂意去修改習作,并與同學老師交換意見。這一來是不是就意味著老師可以“偷懶”,并不是。其實老師需要思考得更多、更細:首先,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學習水平)逐步教給一些方法;然后,在學生自改、同學互改、師生交流的過程中老師要找到共性的問題讓學生更好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難度更大了;最后,學生經歷了上述過程后,老師還要再次去肯定學生的習作,提出需要進一步修改的地方。這一來二去,花的時間和精力更多,但學生習作的思路就會更明朗,條理也會更清晰。一學期下來效果會有的。我們可以分成兩步進行:一是從單元習作入手訓練;二是加強隨堂片段或句子的修改能力,雙管齊下,功夫在平時。
二、修改習作的有效策略
幾年的實踐,我總結出一些簡單又可行的方法,主要從“培養興趣”“互相評論,互相修改”兩個方面指導五年級的學生自己修改習作,效果較明顯,大部分學生能接受并成為一種習慣。
1.培養興趣
(1)以故事的方式鋪墊
我們除了要重視學生作文的指導和批改外,不要忽視了指導學生自己修改作文這一重要環節。雖然是高年級的學生,但由于長期依賴老師給他們批改習作上的錯誤或沒養成自己修改習作的習慣,造成對修改習作毫無概念,更有甚者不當一回事。于是我常常結合學生的習作和平時的小練筆,找準機會,營造一下氛圍,慢慢進入正題,講述一些我國古今作家名人修改文章的趣聞軼事,讓他們容易接受一點。
(2)成立習作對子
當學生明白了修改的意義后,就應該讓他們開始嘗試自己第一次修改的“成果”了。這個“第一次”很重要,要先配好對,以和諧的人際關系做“互改”的心理保障,另外,教師要將“優、中、差”生合理搭配做適當調整以實現優勢互補。所以要列出一些要求,讓學生學會尋找對方的優點。
2.互相評論,互相修改
文章是學生寫的,思路在學生心里。思路清晰不清晰,什么地方要調整,應該怎樣調整,學生最清楚,最有發言權。但自改初期,尚需要老師扶一把,文中空缺的地方要與學生研究補償什么,詞不達意的地方研究如何改,思路偏頗的地方研究如何糾正,要引上路,引導他們沿著思路檢查,順其心意修改。
(1)初步掌握修改的技巧
教師在課堂上出示學生的“下水文”,從題目、內容(是否扣題、是否具體完整、字詞句用得恰當與否、標點符號用得正確與否等)、中心(作者是否圍繞一個意思抒發自己的情感)等來示范修改的技巧,并找準機會讓學生也來試著修改,同時努力捕捉學生修改的閃光點,用學生修改的事例引發學生的修改情趣。一個學生在自改文中“我多么愿望飼養自己心愛的小動物呀!”時,學生發現“愿望”這一詞用在這里不恰當,有的學生覺得應該改為“希望”,有的學生覺得應該改為“渴望”,于是我隨機請文章的小作者說說自己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話音剛落,同學們都說應該用“渴望”。我滿意地笑了:“大家真棒,結果當時的情景用渴望更能表現出小作者因不能飼養動物又很想飼養的心理活動。就是這樣,開始之初每次讓學生評修改的成功之處和自己的看法。用學生自己所取得的成績和經驗來吸引學生、激勵學生。尤其是讓他們修改自己的習作,更貼近他們,難度也不大,這樣他們做起來就不覺得吃力了。
(2)熟練地掌握修改方法
有人曾說過:“修改自己的作文,就像給自己照鏡子,洗去了臉上的灰塵,達到了自我完善的目的。”教給學生一些修改的方法和步驟,讓他們在自改的實踐過程中學會修改。同時還要教會學生正確地使用修改符號,在反復的修改中強化這些方面及符號。
(3)教師做最后的評論修改
學生的習作經過學生自己先修改,同學互改這些過程,最后老師遵循原作者的意愿,根據習作的情況再把習作瀏覽一篇,給予更多肯定的評價,適當指出仍需改進的地方。這樣既省了老師一些功夫,也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將新課標細化為教學與評價中的可操作性目標,可以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評價的參考,也為教師提供了自我監控的有效教學建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五年級學生的習作經過多次的自改、互改,既養成了良好的修改習慣,又提高了寫作水平。只要教師肯放手讓學生嘗試,慢慢來,總會有成效的!
參考文獻:
何小雅.小學高年級學生習作修改能力培養的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