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花
摘 要:現代教學中,學習困難的學生越來越多,而且到高年級后,學困生就更普遍了,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宗旨,教師必須更加關心“學困生”這個特殊群體的成長,多關注他們,給他們更多的關愛,使學困生能轉化為合格生甚至優秀生。所以要“消滅”學困生的出現,就應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把握好教學對策,并進行課堂行為、作業錯誤、致困知識點的分析與診斷等方面的研究,尋找適合學生學習風格的教學策略,以減少低年級學困生的形成。
關鍵詞:教學策略;錯例分析;因材施教;以人為本
學困生身上的問題往往不是單一的癥狀而是一種綜合癥狀,如:知識基礎差、學習技能低、學習動機偏等問題。每個學生的問題各有側重,教師應抓住主要問題,找到影響學生學習困難的主導因素,制定出相應的干擾方案和教育教學策略,從而幫助他們掃除“學習策略障礙”,但對于低段學生來說,尤其是一、二年級的孩子,學困生的界定不能立刻確定,那就要求老師要做好基于知識點的教學,關愛學困生,減少學困生的形成。
一、知識點教學問題,導致學習困難
一年級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基礎年級,也是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打好基礎的年級,所以教學一年級的老師往往要更細心、認真地解讀教材。
首先,每位教師應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有駕馭教材的能力,根據本班學生的學習特征及對教材的理解來組織教學。
例如,我所教學的一年級上冊教材中第七單元的“認識鐘表”,教參中只設計了2個課時,但我在進行單元教學設計時卻進行了細分,學生只有通過具體的操作才能感悟時、分針的行走方向和規律,讓學生有動手操作的時間,因此,這一部分我設計了3個課時來完成,這樣更適合一年級的學生,特別是學困生。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還要特別關注學困生,教師在課前應當思考:學困生要怎樣學,學困生可能是怎樣想的,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碰到哪些困難,怎樣教導他們去克服這些困難。教師必須了解學困生的情況,走近學困生,體會學困生的想法,多幫助學困生解決學習的困難。
例如,我設計的“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教學目標是:(1)通過實際的情境,正確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2)培養創新的意識,訓練思維的靈活性,鼓勵算法的多樣化,并得出優化的算法:湊十法;(3)從小組活動中培養小組合作意識和學習興趣。此目標不僅切合教學理念,更切合學困生正確計算“進位加”這一知識點。
最后還要做好學習診斷,完成教學內容后,對學困生的課堂練習進行收集,對錯題進行診斷,采取相對應的措施,再進行后測反饋學困生的情況。
如,在教學“左右”這一知識點時,學生出現的錯誤較多,有的學生沒有認真審題,以為都是從左往右數,導致題目做錯,有的學生基本能理解左右的概念,但遇到從哪一邊數起的第幾個的題目就有點混淆,甚至會出現亂數的情況。
通過錯例的分析后,進行“左右”這一知識點的診斷與分析:左右這一知識點的引入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人類的生存空間,為使學生認識三維空間,比較恰當的起點,莫過于用上下、前后、左右來描述。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只要求初步認識、掌握左右的相對性即可,只要能夠正確分辨自己的哪一只手是左手,哪一只手是右手,并能判斷自己的左邊和右邊有什么就足夠了。最后再重新設計練習題,再一次鞏固此知識點,并對后續的練習題進行“后測情況反饋”,讓每個學生都不在這一知識點上致困。
二、學習動機問題,導致學習困難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激勵和指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需要。學生的學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主要有如下兩種情況:(1)為父母和老師學習,這樣的學生大都是在父母和老師的“要求”“懇求”下才來學習的。(2)為“讀書”而讀書,為“學習”而學習。這部分學生之所以來學習,完全是因為其他同齡人都在學習,所以他們上課時既沒有認真聽講,也并沒有其他什么小動作,總是很“茫然”的樣子,學習起來困難重重。
在課堂上,老師不能只把目光投在優秀生身上,而應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特別是學困生,更希望老師多一些關心,讓他們也有機會表現自己,鍛煉他們的能力。鑒于自己的能力較差,學困生不會輕易舉手,老師要把握時機,肯定學困生所付出的努力。另外,老師應采用“加油!”“有進步!”“繼續努力!”等詞語來衡量“學困生”作業成績的評價方式。除此之外,教師還可設置更多有趣的游戲和活動,吸引學困生參加,使他們不把學習當成枯燥的事情。
總之,“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只要從一年級開始抓起,抓準致困的知識點,充分做好致困知識點的分析與診斷,并及時突破致困知識點,這樣學困生一定會越來越少。
參考文獻:
[1]曹培英.關于左右概念教學的研究[J].小學教學教師,2006(93).
[2]洪源.學科學習困難的診斷與輔導[M].上海教學育出版社,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