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愛婷
摘 要:隨著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深入,小組合作學習逐漸成為當前新課堂教學的一種新的模式,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最主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合作教學;教學模式
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是語文新課程改革要求的基本理念,在這種要求下,小組合作方式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小組合作學習是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體,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一個引導者,起到指導的作用。但是,由于小組合作學習既關系到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又涉及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實際操作起來有很大的困難,也有不少突出問題。例如,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有一些人濫竽充數,沒有自己的想法,也提不出自己的問題;或者教師設置的問題過于單一化,使得小組成員全都圍繞著一個題目進行探索等等,下面從三個方面談談如何避免類似的問題發生,并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真正作用。
一、教師不僅僅是簡單的“放權”
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不能僅僅把課堂交給學生,由于學生知識面比較狹窄,這就導致他們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對課后問題的理解趨于片面,也體會不到課本中要教給學生的道理,很難達到教學要求的效果和目的,使小組合作學習僅僅停留在表面,不能達到其真正的目標。
面對這樣的困境,教師應該及時“收權”,“收權”并不是讓教師終止小組合作學習,而是給學生一定的指導,明確小組每個成員的任務以及整個小組要達到的學習目標。比如,“將相和”這節課,教師可以按照每個小組的規模對課文進行合理的分解,讓每個小組成員都有一段或者更多的課文去熟讀,并安排一些比較容易的問題,比如,將課文中某一段的幾句話摘出來,空出幾個字,讓學生去填寫等。這樣可以幫助學生以最快的時間熟悉課文,然后再布置一些有難度的問題,比如,廉頗以什么樣的方式去向藺相如道歉?廉頗向藺相如道歉的原因是什么?這個故事交給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
對于最后一個升華問題,學生很可能不知道怎么回答,這時教師可以以學生為主體舉幾個例子,慢慢引導學生去思考。這樣就可以達到教學目的,并收獲滿意的課堂效果。
二、創造積極的教學環境
在接觸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模式之初,學生在興奮之余難免會有一些不適應,可能會出現小組分完以后,學生都不敢討論,也不敢發言。這時,教師就應該放下身段,正視自己的作用,和學生平等相處,積極參與到小組合作中,學生看到教師跟自己一起開始討論問題就會放下心理負擔,放心大膽地進行小組討論。并在學生進行小組談論時認真細致地觀察學生小組合作的情況,比如,教師可以隨手拿著筆記本,隨時記錄學生的參與情況,在學習結束以后可以和學生分享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每個成員的投入程度。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記錄學生的學習狀況,一方面還可以監督學生。
比如,上文提到的“將相和”這節課的例子中,可以觀察學生組內討論問題的參與程度,是不是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他們是不是把自己的答案說出來,讓小組內成員一起思考答案的正確與否。再如,最后的升華問題,如果學生理解不了,就讓學生組內扮演廉頗、藺相如,讓他們切身體會團結的重要性。
再如,“掌聲”這節課,學生很難感受到英子在掌聲前后的變化。這時教師就問學生:掌聲前英子是怎樣的一個女生?掌聲后呢?然后讓小組成員輪流模仿英子的語氣去讀英子的話,并在旁邊進行點評,告訴學生在英子猶豫時該怎樣模仿,然后,在聽到學生模仿完畢以后,教師應該親自讀一遍,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又能讓學生體會到英子前后內心的變化,讓學生深刻理解鼓勵的重要性。
三、對各小組進行積極恰當的評價
在小組合作學習完成之后,教師應該把學生學習的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然后,就每個人的變化進行分析。這種模式的學習,在短期內效果并不會太明顯,教師應該就每個成員的表現進行合理客觀的評價,而不僅僅是停留在試卷成績的提高與否上,因為很多學生的提高不是一張試卷就能夠體現出來的。
比如,學生中有的學生比較靦腆,上課不敢回答問題或者回答問題時聲如蚊吶,但是在經過小組合作學習之后,這名學生變得開朗了。因為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他難免會和小組內的其他成員進行交流,在不斷交流的過程中,他就會慢慢地克服害羞的心理。教師應該看到這種改變,因為成績是一時的,學生可以靠后天的努力去爭取,但是這種性格的改變卻足可以影響學生的一生。因此,教師在進行評價時,應該綜合考慮,把視角定位到一個同學前前后后的種種表現。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它一方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又能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促進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促進學生本身個性的發展。但是,教師在整個過程中一定要發揮好指導作用,否則就會使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我們相信,只要正確地引導,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模式就一定能散發它應有的魅力,并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張桂俠.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