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雄
摘 要:本文通過對中職生英語學習現狀的描述與分析,抓住“閱讀”這個英語學習的關鍵,就如何提高中職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提出一些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中職生;閱讀能力;閱讀技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9C-0049-01
隨著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英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大綱》對英語教學從“聽、說、讀、寫”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和職業場景中的英語應用能力,為學生的職業生涯、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閱讀,作為英語學習的一項重要技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對學生這項技能的培養。使學生能讀懂簡單的應用文,抓住閱讀材料的主旨。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明確閱讀的重要性,通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
中職生文化課基礎比較薄弱,尤其是英語。很多中職生從小就沒有打好基礎,詞匯量少,對音標一知半解,不會拼讀單詞,更不用說對句子和篇章進行閱讀和理解。他們對英語沒有興趣,甚至有些反感,有抵觸情緒。當然,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有傳統英語教學方法的問題,教師“填鴨式”的教學使得學生被動地接收知識,教師缺乏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還有學生基礎太差,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等。
作為職業學校的英語教師,一方面,我們要正視現實,懂得我們面臨的教學任務是何等的艱巨。另一方面,我們要不斷學習,努力提高教學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英語教學中,善于研究、勇于創新。通過多種方法和途徑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閱讀水平和英語綜合能力。
一、多途徑擴大學生的詞匯量
詞匯是英語語言學習的基礎,也是運用語言的先決條件。詞匯是建設英語這座大廈的建筑材料,沒有足夠符合建筑要求的材料,如何能建起一座安全、高質量的大廈?所以,教師在英語教學中,首先一定要讓學生熟練掌握音標,這樣學生就有了初步的自學能力,鼓勵學生通過分類法記憶單詞,鼓勵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閱讀和背誦簡單的英語材料。另外,利用課堂時間教會學生用構詞法擴大詞匯量,尤其是要掌握詞綴法、轉化法和合成法。詞匯的音、形、義是學習詞匯的關鍵。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使學生從讀音、詞性和詞義三個方面掌握單詞,很多學生只記單詞的書寫,但不懂單詞的詞性和用法,也不了解一詞多性現象,這樣就是記住了單詞,也不能正確理解閱讀材料,無法利用已掌握的詞匯進行寫作。
二、 加強語法知識的學習
扎實的語法知識功底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語法水平,有步驟地進行語法教學。從詞性歸類到句子成分劃分,從五種基本簡單句型、并列句到復合句,從非謂語動詞、倒裝、省略到虛擬語氣……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句式,會分析句子成分,具有遣詞造句能力,語言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會提高。
三、了解并積累歐美文化
中職生在英語學習中,脫離環境,不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和傳統文化,在閱讀過程中,難以理解材料表達的意思,習慣于用中國人的思維和本國文化理解閱讀材料,造成理解困難,閱讀水平低下。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慣、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可見,了解并積累一定的歐美文化對于提高閱讀能力意義重大。
四、戒除不良閱讀習慣,掌握英語閱讀技巧
在閱讀中,部分學生養成了音讀、心讀、指讀、復視、查字典等不良閱讀習慣,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戒除以上不良閱讀習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當學生具備基本的閱讀能力后,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學會運用以下閱讀方法,既能提高閱讀速度,又能提高閱讀效率。
1.猜測法。在英語閱讀過程中,總會碰到一些生詞或詞組,我們可以根據構詞法和上下文語境猜測詞義,提高閱讀速度。
2.略讀法。這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快速閱讀的技能。盡可能快地閱讀,迅速獲取文章的大意或主題思想。也就是說略讀要求讀者有選擇地進行閱讀,可以跳過某些不必要的細節,抓住文章的大概,從而加快閱讀的速度。
3.跳讀法。跳讀是在閱讀中,有意識地跳過一些無關緊要的句段或篇章而抓住讀物的關鍵性材料的速讀方法。運用這種閱讀法時,需要學生找到when/where/what/who/why/how等有關的內容。跳讀法有利于節約時間,在短時間里抓住文章的本質,提高了閱讀效率。
總之,閱讀是英語學習的關鍵,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漸進過程,只要中職生能認識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平時注重詞匯的積累、語法和歐美文化的學習,戒除不良閱讀習慣,掌握一些基本的英語閱讀技巧,閱讀能力就能慢慢提高。
參考文獻:
[1]高景瑞.淺談中職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J].職教通訊,2012,(15).
[2]應慧蘭,徐惠芳.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閱讀教材的選擇[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