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天喜
摘要:培養創造性思維,對于學生的學習尤為重要。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科特點,去挖掘教學中的創新因素。本文結合語文教學的學科特點和學生思維發展規律,通過創設民主和諧的思維情景,鼓勵學生質疑,開展探究的學習方法。鼓勵學生質疑,激發學生用自己的思維來體驗探知的全過程,激發思維創新,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
關鍵詞:創造性思維;創新意識;主體地位;發散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0-0073-01
培養創新思維是創造性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在教學實踐中,只有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善于思考,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才能提高整個民族的創新水平。結合多年來的語文教學的實踐經驗,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我淺談幾點認識。
1.培養創新思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培養創新思維過程中,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創意,而不是跟著教師轉,一切由教師包辦代替領著走,否則,即使學生有了很好的思維見解,那也不能叫創新思維。所謂創新是教師讓學生多嘗試,在嘗試操作和相互交流中自覺的探究問題,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創新興趣。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這種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扼殺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創新思維。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變先講后練為先嘗試發現再學習訓練,變學生跟著老師轉,教師抱著學生走為教師順著學生引,學生試著自己走,使學生的思維朝著創新的方向發展。
如教學小學語文第十二冊《月光曲》一文時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后,提出這樣一個讓學生嘗試的問題:"貝多芬飛奔回店、把《月光曲》記錄下來,誰知道曲子的內容是什么嗎?"這樣的問題就不知不覺地引起學生求知的好奇心和欲望,學生不得不去認真反復精讀課文,從而激發了思維的興趣,創設學生思維馳騁發展的空間,連班級中處于中下水平的學生都想躍躍欲試,想知道月光曲的內容到底是什么,通過學生細讀精讀的嘗試,課堂氣氛也活躍起來,討論尤為激烈,有的學生認為就是盲姑娘在茅屋里彈的那首"難彈"的鋼琴曲,有的學生讀后在苦思冥想,尤其是幾位組長爭論更為激烈,通過一番激烈爭論學生最終一致確認了課文中《月光曲》的內容(課文倒數第二自然段),再經過教師的引導有感情的范讀,學生個別練讀,分組朗讀,激情訓讀,情感的融入,激起學生情感漣波,興趣極濃,讀時自覺有手勢動作的演示,很快就能把月光曲的內容背記下來,并且深入領會記憶于心中,教學效果極佳。這樣的教學方法可用來教學《挑山工》(第九冊)、《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第十二冊)均會起到預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2.鼓勵學生質疑問題,教給質疑方法
2.1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引導學生質疑問題,是培養創新意識的主要途徑。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多提問題,培養他們敢于質疑和主動探索知識的精神。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過程是一個見疑,質疑、釋疑的過程。愛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許多學生在課堂上往往擔心答錯或答不完整遭到別人的嘲笑和諷刺而不敢發言。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先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營造良好的機會,讓學生敢想敢問,鼓勵學生敢于發表與教師不同的看法,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都應一一地認真善意地對待,即不能因為問題偏離教學內容和要求就一票否決,不屑一顧,也不能因為問題不著邊際而表現出不理不睬,不耐煩的態度。
2.2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給學生營造了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學生敢想敢問了,但由于學生的年齡局限,基礎知識面不廣,有的不懂得怎樣提問。因此,教師應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一是題目質疑,有的課文(大多數課文)課題是點睛之筆,教師可以從題眼入手進行(引導學生),如《飛奪瀘定橋》引導學生質疑,"紅軍是怎樣'飛',怎樣'奪橋'的"?二是自學后質疑。讓學生自學完一篇課文后,說說學會了什么?同時提出不懂的問題。如教學《落花生》一文,學生自學完課文后,會對父親說的話不理解而提問題質疑,這恰好又是課文理解的重點。再如《賣火柴的小女孩》自學完后,會對課文中說"她和奶奶一起飛到了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這句話不理解而提出質疑。還有《挑山工》一文中,魯迅和作者談"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含著什么意思)。這些質疑,教師在教學中均要一一地給予引導,幫助學生釋疑。
3.讓學生探究解疑
學生是樂于思考問題的,質疑的氣氛一旦形成,思路一旦打開,具有思考價值的質疑就會出現。教師應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凡是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就讓他們通過小組討論,相互交流而解決,如《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一文,學生初學后會質疑,圖上到底有幾個纖夫?(是11個,有的只會看出10個,甚至9個)這類問題就讓學生從課文的描寫、插圖、或仔細讀課文自己解決,這樣的教學能使學生體會到自己解決問題后的樂趣。
4.鼓勵學生求異發散思維,培養創新品質
創新思維是發散思維與集中思維的有機結合,在思維過程中,發散與集中反復多次,當達到最高層次的集中思維時,問題就會創造性地得以解決。因此,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應重視發散思維的訓練,如《凡卡》一文寫到凡卡夢見爺爺收到信時看信就結束了,這會給學生留下懸念。教師可設計這樣的問題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假如爺爺真的收到這封信,結果會怎樣呢?學生有的會說凡卡的生活就有指望了,有所改變;有的說凡卡的爺爺不理睬凡卡;有的說凡卡會逃走的;有的說凡卡被老板家折磨死了。有一學生說凡卡的爺爺是根本收不到這封信的。老師進一步追問:為什么收不到呢?凡卡后來的生活會怎樣呢?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提問,啟發學生的求異思維,開闊一些思路,又在分析對比中通過集中思維,得到思維的最佳效果。
總之,在教學中,讓學生受教育的同時為學生營造一個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在此間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對發展是很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