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瑪次仁
摘 要:在特殊教育學校中,由于特殊學生身體的殘疾,造成對世界、人生的認識不足甚至還有些偏激。所以特殊學校的教師在上思想品德課時,應著重提高特殊學生的道德品質的認識和判斷能力,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感,指導他們的基本道德行為。思想品德課對特殊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道德品質提高都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特殊學校;學生;道德品質;問題分析;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271-01
特殊教育是基礎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特殊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基礎教育,道德品質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必須推行和實施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中,心理素質在人的整個素質結構中居核心地位,對人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起著直接的影響和制約作用。在教學中,明確心理素質培養的意義,把握心理素質培養的途徑,是提高道德品質教育實效,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前提。本人從工作的實踐中來談一談如何培養特殊學生的道德品質。
一、特殊學生道德品質的特征分析
1、特殊學生道德品質呈現普遍性特征
當社會日益前進、發展之時,針對特殊學生開展的教育,其意圖已不再是單純的為特殊學生培養獨立生存的本領,更是意在使特殊學生如普通人一般,展現自身特征和能力。因而,針對特殊學生開展的教育工作需進行改革,將道德品質教育普遍性特征的幾點呈現融入日常教學,使其為新的教育意圖服務。針對特殊學生開展的道德品質教育的普遍性特征大都通過如下兩點呈現:道德品質教育是一項廣泛需要的工作;特殊教育逐步呈現出大范圍的特征。
2、特殊學生道德品質呈現獨特性特征
針對特殊學生開展的道德品質教育的獨特性特征大都通過如下幾點呈現:一方面,特殊學生的內心想法較為特殊,相當一部分特殊人群很難正視自身的特殊現狀,進而造成內心世界的封閉、孤僻、脆弱、焦慮等。這一部分特殊人群一旦步入社會,上述內心活動會變得愈發嚴重。因而,要求教師以特殊學生的內心想法為基礎,在日常教學中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內心活動,并探究其成因,進而施以針對性的改善措施;另一方面,針對特殊學生開展的教育應采用科學的途徑。若要達到教學途徑的科學化,便要求教師掌握相應的心理分析技巧,通過針對性的分析,促進教學途徑的創新。
二、特殊學生道德品質存在的問題分析
1、教學模式乏味,說教內容偏多
長久以來,在道德品質教育過程中,教師大都采用乏味的、強硬的道理轟炸方式,以枯燥的語言講述著抽象的文字符號,學生則普遍處于被動的灌輸狀態。在針對個別學生進行單獨談話的過程中,也都呈現出教師從始至終的說教,學生從始至終的聽。但是,對于特殊學生而言,因其身體條件的特殊性,更是因其內心活動的特殊性,此種乏味的道德品質教學模式并不受用,無法真正觸動學生的內心感受,更無從談及教學質量的優化。
2、社會、家長所引發的消極情緒嚴重
在長久的教育過程中,社會和家長卻呈現出顯著的消極情緒,嚴重影響教育活動的開展。一方面,家長將關注的重點過多的置于特殊學生的獨立生存本領上,而未給予思想教育足夠的關注;另一方面,家長的消極情緒較為嚴重。通常而言,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健康的,因而,一旦得知孩子存在身體障礙時,無法掩飾內心的失落和焦急。除此之外,特殊學生因身體的障礙,使得在理解社會方面存在匱乏,并且,一些正常人常常對于特殊人群持有偏見想法。
三、加強培養特殊學生道德品質的措施
1、強化特殊學生在道德品質教育方面的重視程度
盡管特殊學生在身體上存在障礙,然而,其自尊意識較為嚴重,有時出于保護自身不受傷害的考慮,會將其道德標準無限制降低。因特殊學生在聽說方面存在限制,造成其活動區域的相對受限,因而,其在道德品質的培養過程中較普通人滯后。因特殊學生的身體限制所致,其對于物質具有本能性的占有欲望,以及嚴重的自我心理,因而,強化其考慮他人感受的教育同樣十分重要。與此同時,還應強化特殊學生的合作精神、互助意識以及關愛情緒,從而強化特殊學生對于道德品質教育的重視程度,以便實現道德教育的推動。
2、提升社會、家長的參與程度
為了提升道德品質教育的質量,單純的依賴校園教育根本無法實現,應有社會、家長的一同參與來完成。在某些情況下,學生通過校園教育得到了較好的培養,然而在回歸家庭或者步入社會時,卻遭遇消極因素的打擊,使得道德品質教育遭受了嚴重的禁錮。由此引發諸多學生對校園教育心生不滿,進而對特殊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造成了限制。社會、家長在特殊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擔當尤為重要的角色,在特殊學生的健康成長過程中和道德品質的培養過程中產生不可忽視的作用。需要特別指出一點:社會教育是整個教育過程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人的成長進程中產生著獨特影響。因而,學校需要在必要的時間同社會和家長進行溝通,加大同二者的溝通頻率,并且利用多樣性途徑,將校園教育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進行有效融合,增強道德品質教育的效果。
總之,針對當前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在道德品質教育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教學模式乏味,說教內容偏多,對于特殊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度不足,社會,家長所引發的消極情緒嚴重。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加強特殊學生道德品質的幾項措施建議:強化特殊學生在道德品質教育方面的重視程度,提升社會、家長的參與程度,改革培養特殊學生道德品質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 王 靜,加強特殊生道德品質教育之思考[J],現代教育教學探索,2011(09).
[2] 尹金云,新時期特殊學生道德品質改革初探[J],時代教育,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