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聰
摘 要:近幾年,校園暴力事件不斷的在網絡、電視等媒體中呈現,讓充滿陽光的校園抹上了一層厚重的陰影。校園暴力的頻發,嚴重的傷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沖擊著社會道德底線,校園暴力應該成為一個該值得深思的問題。
關鍵詞:校園暴力;網絡視頻;家庭教育;法律法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282-01
近年來,中小學生斗毆打架、虐待同學,甚至毆打老師的新聞屢見不鮮,不禁讓人們陷入深深的思考,是什么原因讓校園暴力如此猖獗?是什么原因讓學校這片凈土也變得污濁起來,這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近期校園暴力頻發也作出了重要批示:校園應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園暴力頻發,不僅傷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沖擊社會道德底線。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德育教育的缺失,讓未成年人離犯罪更近一步,所以加強法制教育、德育教育迫在眉睫,這應該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2010年4月5日,廣東九江中學高三一名女生被同學割喉,據說原因是犯罪男生懷疑女生詆毀他;2014年11月13日晚,一段令人觸目驚心的視頻開始在網上被瘋傳,4名學生先后腳踹、扇耳光暴打另1名女生,下手頗狠,毆打持續2分鐘左右,期間女生沒有任何反抗;2015年5月,浙江省慶元縣多名初中學生將一名小學一年級學生,關在黑屋子里暴力毆打,甚至用香煙頭燙,據悉參與校園暴力的學生均為未成年人,不滿14周歲。讓人不可思意是施暴者如此殘忍,旁觀者更是冷漠異常,圍觀的人不去制止、勸阻,而是頗有興致地進行拍攝,并在網絡中傳播散發,這僅僅是國人的冷漠嗎?這是對生命的極大不尊重,是對犯罪的姑息,是對法律的踐踏,這是一個民族的悲哀。
一、不健康的電視節目、網絡游戲直接誘發校園暴力
現代的孩子回家之后,最愛做的事情是看電視、上網,無休止的少兒卡通節目奪取了孩子們的眼球,精彩刺激的網絡游戲更是讓孩子愛不釋手。在少兒動漫中,那些英雄們假借維護正義之名,以暴力的手段維護地球的和平;在愛恨情仇的穿越劇中,孩子們錯誤的發現死亡不是慘痛與離別,而是可以穿越,可以當神仙;在激烈的網游拼殺槍戰中,孩子以殺敵的質量和數量取樂,他們肆無忌憚踐踏著生命的尊嚴。電視固然能開闊孩子們的視野,網絡也能增長孩子們的見識,但孩子們同時也學會了暴力,學會了攻擊。
少年兒童正處于身體生長發育階段,是塑造性格、習慣的關鍵時期,不良的網絡視頻信息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價值取向,他們會在潛意識中去模仿,因為他們渴望變大、變強,而錯誤的、不健康的、暴力的信息也會在孩子的心中種下種子。至于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他們難以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時會魯莽行事,另外他們承受挫折的能力還比較低,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不良的暴力信息對他們的影響會更大,容易出現行為偏差和心理問題,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大多校園暴力新聞發生在中學階段。我們真心的希望電視臺和網站履行自己的職責,要嚴把播出關,弘揚社會正能量,減少孩子的暴力傾向,就是在抵制校園暴力的發生。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是校園暴力背后的根源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物質生活的富裕,家長們更多的重養輕教,即使重視教育,也更多的是把關注點放在學生的成績上和課外輔導班上,忽略了孩子道德品質的教育,忽略了孩子的內心世界和精神世界。家庭的富裕、過度的溺愛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導致孩子們攀比、自私自利、盲目自大、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剝奪了孩子對人生、勞動生活的正常體驗,家長們又過高的期望孩子出人頭地,給孩子們造成了過重的精神壓力。孩子的情感得不到正常的放松和宣泄,而是通過自暴自棄、打架斗毆等手段來宣泄心中的壓抑,但青少年的控制力比較差,釀成了很多嚴重的后果。富裕給我們帶來了高標準的物質生活,但同樣也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人說,富裕需要一種更高級的教育,其中的重點就是家庭教育。
另外,一部分追求富裕的家長選擇了外出打工,將孩子留給老人撫養,更有的家長直接把孩子扔給學校,于是出現一個倍受社會各界關注的詞語“留守兒童”。這樣的父母根本達不到監護人這個角色的要求,與孩子聚少離多、溝通少,造成了與孩子之間缺少親情,讓孩子在幼小的心靈中產生了陰影,形成了孩子內心冷漠、情感封閉、行為粗暴、缺少愛心等現象,有的孩子甚至會患上嚴重的心理疾病。這樣的孩子在情感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發生很多不良行為,為校園暴力埋下了隱患,也為犯罪種下了種子。我們如果仔細的去觀察關于校園暴力的新聞時,會發現那些罪惡的手很多來自于留守兒童,這僅僅是孩子的問題嗎?這更應該是家庭教育的問題、社會的問題。
三、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也是校園暴力頻發的主要原因
曾經一度倍受關注的李天一案件中,有4人是未成年人,依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相關規定,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圖像以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我們說保護、寬容未成年人這是人性的思考,但寬容不等于縱容,可以說《未成年人保護法》對校園暴力的制約和打擊過于落后和偏輕,而李天一就是在一度的寬容縱容中走向犯罪。盡管在1999年又出臺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但是線條過粗、過于籠統,不易執行,就會姑息孩子,也會姑息犯罪分子利用未成年人犯罪。
另外,現今的基礎教育中,學校不能以任何理由開除學生,甚至留級都不能,教師不能侮辱、體罰等變相體罰學生,可以說對保護未成年人時非常重視。學生罵人,學校老師批評教育;學生打人,學校老師批評教育;學生殺人,學校老師連批評教育都不敢,因為要負連帶責任。長此以往,學生會敬畏老師嗎?學生連老師都不敬畏,會敬畏家長嗎?沒有敬畏之心的孩子會敬畏這個社會嗎?沒有敬畏之心,就會有不斷的校園暴力,就會為犯罪埋下伏筆。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青少年是國家的有生力量,預防青少年犯罪更是一項艱巨的工作,我們只有發現問題,才能分析問題,才能更好的預防青少年犯罪,減少校園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