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南
摘要:現有的數學教學,陷入了難以自拔的迷茫:加課時,拼消耗,師生苦不堪言;教套路,對題型,復習進入死胡同;重技巧,輕思考,功利私、色彩濃重……數學考試到底考什么?社會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數學人才?任課教師到底應該怎樣配置例題,習題?學生又到底應該如何接近數學,學好數學?本文對現有的數學教學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關鍵詞:數學教學 落實基礎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9-0206-01
筆者近來閱讀《中學數學教學參考》,其中有一篇渠東劍撰寫的文章《春風又綠江南岸——2013年高考數學江蘇卷試題賞析》,現節選如下:2013年高考一結束,江蘇考生,數學教師露出了久違的笑容,2013年高考數學江蘇卷試題令人耳目一新,賞心悅目:注重基礎,貼近課本,體現公平,給每一位考生以希望;一改近年高考試題競賽味道濃,技巧強,壓軸題僅有少數人問津的局面,幾乎每一道題考生都能上手;平淡中見神奇,常規題目寓新意,突出考查了考生的理性思維,強調了考生對數學本質的理解……恰逢筆者整理2013年高考數學吉林卷,讀后深有感觸,不謀而合。從而對現有的數學教學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對未來的教學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為什么落實基礎?
每次質量分析,我們都會大喊:“抓基礎知識,抓主干知識”,而實際上由于課時、進度、生源等的關系,我們又有幾回真正落實基礎?有哪一位考生真正理解了集合、函數、導數、概率、立體幾何……真正的本質?教師都是在就題論題,學生也只會在定式思維下解某一套路的成題。教師猶如磨豆的驢子,從早到晚繞著圈轉;而學生猶如鴨子,少思考,少過濾,直接吞食。
我們來分析一下2013年的高考試題:
1.設復數z滿足(1-i)z=2i,則z=()
(A)-1+i(B)-1-i (C)1+i(D)1-i
2.已知m,n為異面直線,m⊥平面α, n⊥平面β。直線l滿足l⊥m,l⊥n,lα,lβ,則()
(A)α∥β且l∥α(B)α⊥β且 l⊥β
(C)α與β相交,且交線垂直于l (D)α與β相交,且交線平行于 l
3.已知(1+αx)(1+x)2的展開式中x2的系數為5,則α()
(A)-4(B)-3(C)-2(D) -1
4.設a=log36,b=log510,c=log714 ,則()
(A)c>b>a (B)b>c>a(C)a>c>b(D)a>b>c
這幾道題,都是書后習題的改編題。包括解答題中的立體幾何和解析幾何,都或多或少蘊含著書后習題的影子。顯然,出題人的意圖非常明顯,那就是:抓基礎!
二、如何落實基礎?
1.對于教材的理解
以導數教學為例。在導數概念的引入方面,《標準》要求:通過對大量實例的分析,經歷由平均變化率過渡到瞬時變化率的過場,了解導數概念的實際背景,知道瞬時變化率就是導數,體會導數的思想及其內涵;通過函數圖像直觀地理解導數的幾何意義。可見《新教材》對該模塊的處理重在突出導數概念的本質,因此,高中階段的教學任務應是側重培養學生對“變化率”的認識,通過函數圖像加深學生對導數概念的理解。
2.對于教材例題的理解
對教材中的例題,不屑一顧或照本宣科都不是正確的態度,我們應該合理選用,充分挖掘其潛在的功能。課本例題,是數學教學中傳授知識,展示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載體。學生解題,依然較依賴例題的教學模式,思路和步驟。力圖實現解題的類化,對學生解題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教師在挖掘例題潛力時要對課本例題的設計、解法反復研究。做到一題多變,培養學生思維的開闊性和靈活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3.對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
數學思維就像武功中的“氣”。不是每個學生都有數學思維。學生學習的是“套路”,領悟的是“氣”。所以數學思維的培養相當之難。
筆者發現,學生的思維誤區最多的是缺少同類問題的辨析,審題不清,偷換概念。其次是知識本身不理解而進入的誤區。對于高中生而言,數學思維能力是有限的,而數學思維的培養是一項工程。三是要精心呵護,研究,培育學生自然生成的思想和方法。讓學生那些稚嫩的思維萌芽有生存的土壤,有壯大的空間。讓教學過程自然一點,再自然一點。讓師生的思維狀態貼近一點,再貼近一點。在教學的預設和生成過程中,少一點“守”多一點“放”;少一點“循規”多一點“出新”;少一點“假大空”多一點“自然性”。要敬畏學生思維成長的力量,讓學生學得通暢,不留疑惑,讓學生的思維呈現出生動的勃發狀態。
三、辦法
基礎知識如此重要,那么我們從哪幾個方面真正落實基礎知識呢?(1)例題講解,課后習題可采用教師板演,學生復制后跟進的模式。不急不躁,慢慢沉淀,慢慢積累。(2)“寫提醒”,如:貼標簽,“注意認真審題”,“條件是否漏掉”,“計算仔細些”。(3)“做比賽”,研究性學習,由學生輪流自主對某些問題進行考察。(4)“退一步”,由學生來總結思考,“進一步”,由教師提煉規律,“回頭看”,看錯誤,看步驟,看規范。
返璞歸真,貼近學生實際,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學習過程,這是學生獲得體驗,產生學習數學積極情感的重要過程,從而教學進入良性循環。數學應該有數學的堅守,那就是時刻以基礎為方向,為準繩。
參考文獻:
[1]邵勤立.課堂導入,演繹數學課的精彩[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20:3-4.
[2]蘇立標.探究支撐課堂 智慧演繹精彩——一道高考試題的剖析與賞析[J].中學數學,2011,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