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經宇
摘 要: 為了更好地讓國學走進基礎教育,本文針對小學國學教育熱潮,以及當下小學國學教育的一些疑問,提出一些認識和思考。
關鍵詞: 小學國學教育 困惑 思考
國學經典是中華母親的乳汁,是中華兒女的血脈、精神和靈魂,是中國人信仰的天空和大地。國學經典是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結晶,它沉淀在歷史長河中,又升華于當代社會中。目前隨著中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國際地位顯著提升,國學逐漸熱起來,隨著這股國學熱潮不斷升溫,國學教育在各地小學開展得如火如荼。為了更好地讓國學走進基礎教育,做好國學教育,針對當前社會對小學國學教育的一些困惑,筆者在此探討對國學教育的認識和思考。
一、國學教育會不會影響學習
很多家長希望讓孩子從小接觸中國傳統文化,《三字經》、《百家姓》等,從小培養孩子對傳統國學的熱情,可又怕耽誤孩子的成績。筆者接觸的很多家長都有不同程度的擔心,擔心國學教學會增加學生的作業負擔,抽不出時間再給學生進行專門的課程教育。更擔心國學選修課程不是考試范圍,不利于學生取得好的考試成績。
其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小學國學教育能夠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內涵和審美趣味,不僅不會影響學習,反而有助于學習。
國學教育能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國學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小學生學習國學可以幫助他們提高語文修養,增加語文知識積累,尤其是古文知識積累[1],對他們學習文言文和古詩詞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例如,講到《論語》的時候,對內容的解析翻譯和解說,使小學生掌握一定的古文知識,有助于語文綜合能力的整體提升。
國學教育還可以幫助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通過開展小學國學教育,建設書香校園,有利于創造和諧的學習環境。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國學則是點亮人生的心燈。小學開展國學教育,可以跨越時空與古代先賢交流,是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全新學習平臺。同時通過鼓勵學生參加國學修養展示活動,交流學習心得,創建和諧友愛的校園環境。
國學教育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內涵和審美趣味。《百家姓》、《千字文》等經典篇目,不僅包括文學歷史的知識,對為人處世的道理和生活常識也有所涵蓋,因此小學國學教育對提升學生的文化內涵會有很大幫助。國學教育還可以提高審美趣味,小學階段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趣味,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小學教材中的《詩經》、《唐詩》、《宋詞》等經典詩詞,有助于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同時為小學生將來進一步學習文言文奠定堅實的基礎,起到美育作用。
二、小學國學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小學國學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家長、老師各有認知。國學教育最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2]。國學教育要培養理想的人格,塑造學生的品格,國學經典中黃香溫席、孔融讓梨等小故事是不可多得的德育篇章。這些國學知識的學習使小學生潛移默化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國學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優秀文化的積淀,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文明的象征。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并涵蓋后期各朝代的各類文化學術。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文化和學術,包括中國古代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易學、術數、醫學、星相、建筑等都是國學涉及的范疇。國學的代表是先秦諸子,先秦諸子的思想及學說對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對后世都有很深遠的影響,慢慢形成中國傳統文化觀念。
學校德育工作千頭萬緒、形式多樣。現代教育的重要缺失是重才輕德,一些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做人的思想行為得不到大家的認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應試教育下德育缺失。物理學泰斗楊振寧先生曾在初中時抽出兩個暑假,背誦了5萬余字的《孟子》。但當時楊振寧并不能完全理解。數年后,楊振寧很為自己當時的行為感慨:“每過十年,我對《孟子》都會有新的理解。”
小學國學教育能夠促進學生德育教育,培養他們高尚的品德素質。國學里有孔子的為人之道,有老子的處事之道,有荀子的學習之道,有孟子的君臣之道……是很好的德育教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小學國學教育的最高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品性。品性就是人性的品格。國學教育的最高目標,是讓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態度[3]。品行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要從小培養,而且要作為小學國學教育的最高目標。王陽明在《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中說:“古之教者,教以人倫。后世記誦詞章之習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當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意思是說古代教育是以人倫道德為內容教學生。后來興起了記誦詞章的風氣,先王的教育之義就消失了。現在教育兒童,只應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作為專門功課。
三、小學國學教育怎么開展
讀國學經典,能提升我們的境界,安頓我們的心靈,鍛造我們高尚的人格,使我們獲得無限的智慧。當前很多人認為小學國學教育就是背背古文,背得越多越好,導致的結果是給學生增加了負擔,使孩子失去學習興趣。那么,小學國學教育怎么開展呢?
小學國學教育要循序漸進。目前針對國學內容濃縮精煉且韻律明快、朗朗上口的特點,為了使學生更快更便捷地掌握相應的內容,以背誦為主的國學教育活動在一些中小學廣泛開展。
沒錯,幼學如漆。學習經典應該從小開始,而且小學階段是記憶力最強的時期,是學習古詩文的最佳期。但是小學國學教育的對象是小學生,他們普遍處于6~12歲的年齡段,活潑好動是他們的天性,而國學經典大多是古文,對他們來說晦澀難懂。所以小學國學教育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應循序漸進、由易到難。
小學國學教育需要在老師或家長的幫助下開展,在不求甚解的基礎上背誦下來。還要“學而時習之”,常常背誦,克服遺忘曲線。
小學國學教育形式應該豐富多彩。一些學校認為學學《弟子規》、背背《論語》就是國學教育了,忽視傳統文化中經典、藝術、民俗的關聯性和整體性,沒有從各年齡段的差異性構建完整的中小學傳統文化課堂。
小學國學教育不應該片面地理解為經典誦讀,學生誦讀內容大都側重于《三字經》、《弟子規》等蒙學課本,目前國家提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至少應該包括國學經典、傳統藝術和民俗文化三個部分。
學校應根據具體情況設置國學課程[4],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綜合考慮學校教育的實際情況,在不增加教學負擔和學習負擔的前提下,通過專門學科教學和學科滲透方式,讓學生了解更多國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國學意識。比如,將國學教學內容編成兒歌,或者改編成適合學生表演的短劇,把民族傳統音樂和戲曲融合到音樂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誦讀經典,開設學校特色課程,如圍棋、書法、古箏等,引導學生感知不同的國學文化。
小學國學教育任重而道遠,但功在千秋。相信只要全社會一起努力,一定會讓祖國的花朵走進知識的殿堂,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劉海艷.淺談小學國學教育的意義[J].課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7期45-46.
[2]沈青.別給國學教育穿靴戴帽[J].教育藝術,2009.11:77.
[3]杜聰.淺談小學“國學”教育[J].教育研究,2011(6):34-35.
[4]李友唐.談國學和讓小學生從小學國學[J].教育科學論壇,2006(6)(總第217期):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