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海華 麻祺
摘 要 基于人文素質教育,通過加強人文學科教學、道德實踐、提升道德追求、開展第二課堂教學、加強實踐基地建設等途徑,可以提升醫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醫學生道德行為習慣的提升,能夠有效促進醫學高校教育教學改革。
關鍵詞 人文素質教育 道德行為習慣 培養
1 現狀思考
為準確把握醫學生道德行為習慣現狀,課題組對就讀于某醫學高校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415份,回收410份(回收率98.8%),其中有效問卷400份,問卷有效率96.4%。經調查研究,醫學生道德行為習慣現狀如下:
1.1 部分醫學生醫學人文知識有所缺失
問卷調查中,在對“你認為醫學生有必要學習人文知識嗎?”這一問題的回答中,有86.8%同學的認為有必要學習人文知識,3%的同學認為沒必要學習人文知識,10.2%的同學沒想過,如圖1所示:
1.2 部分醫學生職業道德素養有待進一步培養
問卷調查中,在對“你認為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對醫學生重要嗎?”這一問題的回答中,有44.5%的同學認為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對醫學生而言重要,46.8%的同學認為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對醫學生而言不重要,有8.7%的同學認為沒想過,如圖2所示:
1.3 部分醫學生價值觀模糊
問卷調查中,在對“你認為醫學生應堅持什么樣的價值觀?”這一問題回答中,有1%的學生認為應堅持拜金主義,有2%的學生認為應堅持享樂主義,有6.8%的學生認為應堅持自由主義,有90.2%的學生認為應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圖3所示:
1.4 部分學生缺乏良好的習慣
問卷調查中,在對“你會主動打掃教室嗎?”這一問題回答中,有50.8%的學生會主動打掃教室,有19%的學生不會主動打掃教室,30.2%的學生偶爾會主動打掃教室。如圖4所示:
2 人文素質教育視角下醫學生道德行為習慣培養途徑
2.1 加強人文學科教學
伴隨著教育教學改革以及人們對醫學價值終極目標的思考,醫學教育的人文回歸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醫學教育并不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教育,還涉及到醫學生人文學科教育。
在人文學科教學中,要注重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與醫學生道德行為習慣培養的有機結合。從醫學人文的內核和醫學生價值訴求,深刻把握課程設置、教學安排的規律。
醫學生道德行為習慣培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醫學生對道德行為習慣相關知識的學習。醫學生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需要經歷學習到實踐,再實踐再學習的一個循環過程。
在人文學科教學中,要將人文知識和醫學知識有機結合,既要加強學生對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思政核心課程的學習,也要結合醫學教育特色課程,開展諸如醫學倫理學、護理倫理學、醫學心理學、護理心理學、衛生法規等課程的學習。
2.2 加強道德實踐
實踐對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道德相關的實踐,能讓醫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形成對是非善惡美丑的正確認識。
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在于“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基于有關道德的知識學習,往往停留在理論層面,還難以固化,形成一種道德素養。通過科學的實踐人文實踐,可以達到正強化的作用,促進醫學生價值觀的養成,最終達到道德素養的形成。基于道德素養的形成,當遇到相關實踐和判斷的時候,自然就會產生道德行為。
2.3 提升道德追求
人文素養除了其內在的知識、學科之外,還在于人文追求。 對于真的追求,能激發醫學生探索知識,追求科學、真理的欲望,推動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對于善的追求,能推動醫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達到“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的境界;對于美的追求,能促使醫學生不斷的打磨自己,提升技能,修養; 對于假的排斥,最終能使醫學生養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同時也為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對于“丑”的排斥,能促使醫學生養成良好的價值判斷,達到慎獨的道德境界;對于惡的排斥,能提升醫學生的親和力和韌性,為迎接機遇與挑戰打下堅實的基礎。
2.4 開展好第二課堂教學
第二課堂是相對第一課堂而言,開展的教育活動。第二課堂具有靈活性、開放性、實踐性的特征,因其形式多樣,方式靈活,豐富多彩而廣受師生的歡迎。結合人文素質教育,醫學高校可通過第二課堂教學,培養醫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
在思政課第二課堂教學中,結合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可有針對性的設置相關課程。例如:開展衛生法規相關活動,在活動中設置醫療糾紛、勞動糾紛等環節,通過實踐強化法律素養,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開展醫學倫理活動,在活動中設置利益沖突、生命關懷、醫療人際關系等環節,通過實踐強化倫理素養,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開醫學心理實踐活動,設置心理、生理等環節,通過心理實踐強化心理素質,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2.5 加強實踐基地建設
人文實踐基地對培養醫學生道德行為習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文實踐基地對檢驗和強化醫學生道德行為習慣起著強化作用。
實踐基地建設,要堅持客觀與主觀相結合的原則。首先,從客觀性而言,主要是基于實踐基地客觀的工作實際,在不違背公序良俗的基礎上開展工作。其次主觀性,主要是根據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有針對性的設置相關環節和模擬環境,讓醫學生切身的實踐、體驗和感受道德價值、道德情感。
3 意義
3.1 提升醫學教育的質量
《教育部衛生部關于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醫學教育,德育為先。要將德育和職業素質培養列為醫學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增強發展祖國衛生事業和保障人類身心健康的使命感”。
醫學生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能夠提升醫學生道德水平,促使醫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培養德才兼備的醫學生,提升醫學教育的質量。
3.2 提升醫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社會適應能力是指人為了在社會更好生存而進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為上的各種適應性的改變,與社會達到和諧狀態的一種執行適應能力。道德行為習慣是社會生活中對一個人綜合評價的重要指標。培養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可以提升醫學生的社會形象,更好的融入到社會生活中。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可以為社會生活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對于醫學生而言,未來的社會生活是嶄新的,富有挑戰性。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可以為醫學生開創新局面,贏得社會的認可。
3.3 促進教育教學改革
伴隨著醫學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如何進一步拓展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度和廣度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培養醫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涉及到教學、實踐、第一課堂、第二課堂、高校、社會等多中因素。利用系統思維,將各種因素有機結合,可以為教育教學改革打破瓶頸,拓展局面。
醫學生道德行為習慣的提升,是教育、教學的效果體現,也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效果體現。伴隨著醫學生道德行為習慣的提升,醫學高校的教育教學改革能力也在提升。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衛生部關于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9/content_1371356.htm.2016-04-27.
[2] 秀蘭.對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思考[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6(4).
[3] 劉向宇.論道德教育中道德習慣的培養[J].學周刊,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