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借貸平臺(P2P)最早出現于2008年金融危機后的美國,P2P平臺以其獨特的借貸模式和方便快捷的融資通道一經推出就大受市場歡迎。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P2P平臺為美國的中小型企業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融資難問題。作為新興的互聯網金融模式,P2P、供應鏈金融等互聯網金融模式于2010年之后開始傳入我國。但是由于監管上的缺失、法律法規不健全等原因導致我國互聯網金融亂象叢生,非法集資、詐騙等現象時有發生。本文將以泛亞事件為例,深入分析部分網絡投資平臺中的欺詐現象,為解決我國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提出針對性意見。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P2P;泛亞;網絡投資
近年來,最具誘惑力、發展最為迅速的投資模式莫過于互聯網金融了。在經歷了最初的一段質疑與陌生之后,互聯網金融在我國走上了發展壯大的高速路。各地互聯網小貸公司、投融資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這和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以及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國情是不無關系的。以美國的經驗為例,新興的互聯網金融模式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現有資本市場結構的不足,滿足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的。但是在我國由于互聯網金融企業發展過快、監管尚不到位等原因,一些影響社會穩定的惡性犯罪問題時有發生。有數據顯示,我國P2P平臺及其衍生互聯網金融公司最多時有數千家,2014年9月平均每天就上線3-4家新公司。然而到了2015年,倒閉的、跑路的公司累計近千家。許多投資者的血汗錢難以追回。下面以涉案金額較大、影響較為廣泛的泛亞事件為例進行分析。
一、泛亞貴金屬投資平臺的交易模式
2009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振興有色金屬產業的綱要,云南省根據相關政策和文件精神制定了省內相關產業的五年發展規劃。在這一大的紅色背景下,云南省昆明市政府決定重點打造相關項目--泛亞貴金屬交易平臺。可以說,泛亞是頂著政府的紅色光環誕生的。
在上線之初,泛亞的確是個正規的貴金屬交易平臺,幫助部分有色金融貿易商融資,促進了有色金屬產業的發展。有色金屬簽約生產商負責供貨,投資者通過泛亞的理財產品為貿易商墊付貨款,貿易商每日交付萬分之五的費用。其中,泛亞收取萬分之一點二五的手續費,其余的萬分之三點七五屬于投資者。只要貿易商沒有還款,投資者及泛亞就能一直享受按日計息的利潤。然而有色金屬的需求畢竟是有限的,交易量達到一定規模后便難以繼續增長,相對穩定的利潤難以滿足泛亞管理層的貪婪需求。泛亞管理層通過修改交易規則、虛構交易、虛假宣傳等手段操縱市場,施行“龐氏騙局”。
1.泛亞操縱市場的手段
(1)泛亞要求簽約生產商只在泛亞進行銷售并嚴格控制進場量。一方面希望達到壟斷市場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希望將價格人為操縱上去。(2)修改交易規則,投資者只能進行實物買方交割和倉單賣方交割,不能進行實物賣方交割。同時,只要交易對手繳納萬分之五的每日遞延費,就可以無限期延期交付。(3)實行生產商回購制度,生產商賣出實物的同時必須同時反向做一筆買入交易。賣出的交易進行交割,而買入的多頭則一直持有并交20%保證金,每日扣除萬分之五的遞延費。
2.泛亞的目的及思路
泛亞總的操縱思路就是打擊空頭,鼓勵多投,通過人為操控使得場內有色金屬的價格在高于市場水平25%的基礎上,每年都會增長20%以上。場內價格的不斷上漲,交易量的居高不下,認為營造一種虛假繁榮的景象。“為國收儲”、“壟斷市場”無非都是噱頭,以此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對于生產商:雖然每次交易只能得到80%的貨款,但由于泛亞的場內價格比外界高25%以上,即使是80%的貨款也至少能達到市場價格水平。另外一方面,生產商回購的交易部分,由于泛亞的場內價格一直在上漲,根本不用實際交付遞延費就能無限期遞延。多頭交易單只需在交易平臺上掛著就可以了,無需理會。對于投資者:在賬面上,投資總會收到每日萬分之三點五的遞延費用,賬面上一直是盈利的,根本不會虧損。但是盈利都是虛假交易、人為操控產生的。如果提現,收到的無非是新投資者的資金,因為高于市場的收益、繁榮的假象、政府充當的靠山總會吸引新的投資者。這就是典型的龐氏騙局。當大家都不提現,任由其“增值”時,就會相安無事。但是當股市的大牛市等事件的催化下,資金集中外逃時,泛亞的資金鏈就斷裂了。
雖然泛亞有實物倉單進行抵押,但也遮掩不住其龐氏騙局的本質。場內的有色金屬銦早就超過了市場的實際需求,倉內保有量夠全世界使用近百年。如果投資者集中進行拋售,虧的還是自己。
二、關于泛亞等網絡投資平臺存在的問題
1.監管不到位
目前對于各類網絡投資平臺的監管尚無準確定位。沒有具體落實到某一個國家機關或部門。也就是說,誰都可以管,又誰都可以不管。加之近年來,網絡投資平臺發展迅速,野蠻生長較快,服務內容日新月異,往往舊的違法違規行為尚未查清楚,新的違規活動就出來了。加之網絡投資平臺準入門檻低,各公司管理運營水平參差不齊,投資者難以及時分辨出優質項目和平臺。
2.資金未托管,立法相對落后
對于跑路或是涉嫌非法集資詐騙的一些網絡平臺,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些公司基本上沒有實行資金的第三方托管。平臺對于資金的處理也是很隨意,極易挪用、轉移。目前,無論是在立法上還是在監管部門的規則條例以及行業內的自律準則上都沒有明確的成體系的限制、管理條款。還處于野蠻、過度自由發展的階段。相比之下,美國對于P2P平臺的監管和信息的披露更嚴格,監管框架涉及到幾十項法律,而且引入了社會征信體系。在這方便,我國可以適當的借鑒一下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
3.投資項目不透明
投資者往往只知道有一個項目,或是僅僅知道投資后的年化收益是多少。并未考慮或是并不清楚自己的錢具體投向了哪里。對于一些高風險的項目,一般平臺上很少有風險提示,也并未進行嚴格的審查。只要有錢賺,幾乎都能上馬。平臺上監管的缺失,也使得一些管理者心生歪念,開始進行虛假項目立項,進行龐氏騙局。
三、對策及建議
1.建立健全法律法規
適當補充互聯網金融方面各層級的監管法律法規,完善我國資本市場法律體系。相關監管部門應在對社會互聯網金融問題廣泛調研的基礎之上,制定出成熟的、成體系的監管框架。在借鑒歐美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具體國情進行實施。在立法方面,要明確幾個重點問題:(1)互聯網金融的范疇。(2)互聯網金融的準入門檻。(3)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監控和信息披露問題。
2.與央行征信系統對接,提高對融資方信息披露
為了保護投資者利益,對于融資方資質的考察是必須的。一方面可以讓投資者分辨優質項目和風險,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監管部門對融資方的監管。引入征信系統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范市場相關主體的行為規范,有利于互聯網金融健康有序的發展。
3.加強網絡投資平臺公司的內部管理
在業務上,要做到資金的嚴格第三方托管,防止資金挪用、非法轉移的發生。同時互聯網金融公司要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不斷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對借貸雙方的信用、信息、合法性等內容做到盡職調查。相關行業自律組織也應及時建立起來,用以幫助、規范各網絡投資平臺的運營和管理。
參考文獻:
[1]岳利軍.互聯網背景下的金融風險特征及防范對策探討[J].財經界,2014年11期.
[2]李丹.淺析互聯網金融及其對商業銀行的影響[D].學位論文,2014年6月12日.
[3]陸岷峰.互聯網金融與金融互聯網的監管研究[J].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學報.
作者簡介:張天宇(1990- ),男,漢族,河北承德人,金融碩士研究生,單位:河北大學,研究方向:金融衍生品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