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荷芬
[摘 要]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作為學習工具,學生可以用它來解決數學問題;作為教學工具,教師可以用它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創設互動模擬的問題情境。我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對相關教學內容的教學方式進行了不同的選擇,由此體會到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整合對教學的輔助和優化。
[關鍵詞] 信息技術 初中數學 選擇 整合 優化
使用Autherware,感受到了它強大的交互功能;學習3D Max,驚嘆于它制作三維圖形的立體功效。計算機技術的日新月異不得不讓我感嘆它的神奇。當我成為一名教師的那一刻起,我與信息技術再次結下不解之緣,去探尋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整合的教學策略。
一、評價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整合的教學策略
1.“用”與“不用”的選擇
我曾與另一位老師同上過《美妙的軸對稱》一課,只是我選擇在教室講解,她則選擇了制作課件,利用多媒體演示。因為我先上,加上學生課前收集的豐富多樣的具有軸對稱現象的圖片與物品以及我條理清晰的概念講解,尤其是最后專門研究軸對稱現象的綜合實踐活動小組的成果展示,所以即便是在教室里完成的這一課依然受到了好評。只是我的心頭還有個小小遺憾,因為之前我也一直在想,如果借助多媒體課件將會呈現更多的信息,也許會有新的教學效果生成。于是我暗下決心,等下一輪再上這課,我將選擇制作課件。不過還沒等到我實現心愿,同組的另一位老師先嘗試了。果然非常成功,而且帶給我不同的感覺。尤其是課的開頭播放了一段模擬學生上學路上的動畫,生動活潑,引導學生在《小二郎》的歌聲中愉快地尋找上學路上具有軸對稱現象的物體。可見老師在進行設計時,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心理特點,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呈現了清晰的圖象、動畫、逼真的音效等多種形式的信息,使學生同時調動多種感官來感知信息,用最短的時間獲得大量的、真實的信息,極大地提高了信息傳遞的效率,增強和豐富了學習者正確觀察和解釋事物相互關系的能力。還有在講軸對稱的概念時,老師利用Flash制作了一只會飛的花蝴蝶,這只蝴蝶一“飛”上屏幕,就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力,就連平時一些不愛上數學課的同學這時也活躍了起來。同學們根據蝴蝶的兩只翅膀在運動中不斷重合的現象很快理解了軸對稱的定義,并受此現象的啟發,又舉出不少其他的例子。“原來如此!”這是看完演示后大多數同學的共同反應。老師再次抓住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備課時充分考慮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將一個重要的概念在引人入勝的畫面中輕松解決。
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問題情境,拋出問題——生動;利用信息技術深入淺出地解釋概念——清晰!看來這兩個細節的教學策略選擇上,信息技術的確顯現出了它的優勢。
2.“變”與“不變”的選擇
因為《變化的魚》這一課,我學習了如何使用幾何畫板做課件,選擇它是因為可以借助幾何畫板里點、線、圓等基本要素的變換、組合、測算、動畫制作、軌跡跟蹤等方式,構造出變化無窮的動態圖形,為《變化的魚》之“變”增光添彩。只是由于時間倉促,要法還沒學到家。除了點的坐標呈現得快捷、清晰,連線有循序漸進的出現效果之外,似乎跟我用PPT做出來的課件差不多,主要作用還只是演示我所設計好的內容,跟學生的互動性不強,沒法按學生所提出的數據“變”出他們所說的形狀。而在另一位老師用Flash制作的課件中,學生說什么就變什么的可能變成了現實。其實我們都在備課時考慮到了學生的不同想法都應該有所體現,應該讓魚真正地說變就變。這位老師借助他優秀的計算機技術功底,編制了滿足學生要求的程序,一旦他們的數據變,相應的圖形也發生變化,讓學生有了很強的滿足感,師生互動效果好。
人機交互是多媒體計算機的顯著特點,多媒體計算機進入教學過程,將產生出一種新型的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的學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饋。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此外,這種交互性還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是由老師事先安排好的,而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則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進行選擇。在優秀的多媒體課件中,連教學策略也可以選擇。比如說,可以用個別化教學策略,也可以用協商討論的策略。
顯然課件的“可變”優于一成不變。
3.“寫文稿”與“制作PPT”的選擇
《調查生活中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是一堂基于學生自主調查研究后的匯報應用課。這節課老師選擇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調查生活中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讓學生從調查數據到繪制表格、提出建議,對統計調查中的困難以及數據的不一致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充分體現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統計的意義。同時在教學中很好地將數學知識和計算機知識聯系起來。所有小組都選擇了采用PPT的形式進行匯報,說明學生能夠將計算機知識和學科知識進行整合。本課通過讓學生參與與自身密切關聯的研究,進一步深化了一元一次方程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對該課進行了拔高。
歷經了3次選擇,深深體會到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重要性,它不僅體現了學生的信息素養應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改變了我們傳統的數學教育思想與教學模式,促使我們考慮如何改變教學策略,選擇合適的切入點,將信息技術提供給數學的課程資源較好地體現出來。
二、了解教學策略的含義
目前我國研究者對教學策略的看法大致有三類:(1)把教學策略看作為實現某種教學目標而制定的教學實施的綜合性方案。(2)把教學策略作為一種教學思想,主張“教學策略可以看成是一種教學觀念或原則,通過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得以體現”。(3)認為教學策略與教學方法、步驟、教學模式同義。上述三種看法,都從不同的角度對教學策略的范疇加以界定,其中一個主要的共同點就是教學策略重點研究“如何教”一類的問題,它是教學內容、教學思路、教學方法、教學評測等一系列有助于最優實現教學目標的工作方式之總和。為適應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大量的動態信息,教學策略必須具有指導性,靈活性,最優性等特征。
綜上所述,有專家認為,對教學策略的基本含義可作如下表述:教學策略是教學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完成教學目標和適應學生認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學程序計劃和采取的教學實施措施。這個表述包含了三層基本意思:(1)教學策略從屬于教學設計(2)教學策略的制定依據特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3)教學策略既有觀念功能又有操作功能。
三、明確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意義
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對象(如數據庫、電子表格、圖表制作、文本演示等),可以與數學課的學習內容融合在一起;作為學習工具,學生可以用它來解決數學問題,樂于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究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建構并創造自己的數學知識,進行數據信息加工處理和表達交流;作為教學工具,教師可以用它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創設互動模擬的問題情境,呈現多媒體化的數據信息、互動的操練、練習和評價。如利用計算機展示函數圖象,幾何圖形及其變換過程并研究其性質;從數據庫上獲得數據,并繪制表示同一組數據的不同圖表,使學生能選擇適當的圖象描述數據。計算機還可以產生足夠直觀的模擬結果,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事件發生概率的意義等。因此,教師需要將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起來,提高信息技術與數學的學習效果和效率。
學習仍在繼續,選擇仍將出現,不斷地探索與研究將成為我不變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