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番娟

摘 要:數學教材中每節內容,少不了例題教學,而例題教學是學生應用新知識重要途徑之一,通過例題教學,不僅讓學生了解新知識的考查內容,解題格式,還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創新能力。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材例題;應用能力;創新能力
一、利用創造性原則,挖掘例題的潛在價值
眾所周知,創造性思維潛能人皆有之,而學生發展水平關鍵在于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啟發性,教師應對所授例題充分挖掘它的示范性,在深入鉆研例題后進行恰當改編,設計新的問題刺激思考,培養創造力,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ABC中,cosA=,tanB=2,求tan(2A+2B)的值。
(高中數學人教版必修4 p133-134 例6)
此題的目的是強化二倍角公式及和(差)公式的理解和應用,為了充分挖掘此題的教學價值。
解法1:在△ABC中,A,B,C都是銳角或鈍角,且cosA=>0,所以A是銳角,
∴sinA===所以tanA==×=,所以tan2A===
又tanB=2,∴tan2B===-
所以tan(2A+2B)===
解法2:在△ABC中,A,B,C都是銳角或鈍角,且cosA=>0,所以A是銳角,
∴sinA===所以tanA==×=
又tanB=2,∴tan(A+B)===-
于是tan(2A+2B)=tan[2(A+B)]===
變式:已知tan?琢,tan=?茁,tan(?琢+2?茁)的值
解析:?琢+2?茁可以看成(?琢+?茁),?茁兩個角,又可以看成?琢,2?茁兩個角。
這樣學生一下子就想到了兩種方法,思維就開寬了,解法變化雖然簡單,但讓學生復習了二倍角公式,又復習了和差公式,這可一題多解,又從研究教材的角度,探討出例題的潛在價值。
二、利用探索性原則,提高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逐步分析,由因導果是解決數學題的常用方法,但如何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發展到有意識、有目的的觀察、分析,使他們從變化無窮的數學題中,領悟、發明和探索出它的內在規律,這就需要教師能針對例題,將新舊、繁簡問題掛勾,創設思考情境,培養探索精神。
例如:請根據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定義,將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數的定義域填入下表;再將這三種函數的值在各個象限的符號填入表格中:(高中數學人教版必修4 p13探究)
問題:
①取值范圍的含義,
②觀察角終邊所在位置,回憶三角函數定義:一般地,設角終邊上任意一點的坐標為(x,y),它與原點的距離為r,則sin?琢=,cos?琢=,tan?琢=
③你能準確判斷三角函數值在各象限內的符號,讓學生根據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定義自行探索。
④填表:(見下表)
通過以上的答問和填表,學生不難解決此題問題了,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
三、利用數學美原則,提高學習興趣
法國數學家龐加萊在《數學上創造》中精辟地論述“數學猶如一個篩子”,缺乏這種審美感的人永遠不會成為真正的創造者,要培養學生創造力,對數學的學習興趣的提高是無與倫比的。那么,如何讓學生在數學知識的深處感受數學美,在教學的吸引力,這就需要師生共同探討數學內在美。
以上是筆者對高中數學教材例題的粗淺分析,當然,要提高學生數學素質,要從各方面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當學生學習帶有輕松愉快而又緊張興奮的心時,他們就會對數學產生強烈好感,從而將他們對一節課的局部興趣,轉化為對整個數學的持久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