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環境日益遭到破壞,都市里的人們的內心渴望回歸自然的今天,如何營造更詩意人們生存的美好生存空間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在都市地區及有條件的地區營造濱水公園或濕地公園,成了人們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的積極舉措,水生植物的選擇和配置是設計好這些地方的景觀的很重要的一環,本文通過搜集文獻資料、實地調研和對實際案例的研究, 發現一些典型規律,并就其中隱含的文化內涵進行了淺顯分析,以求拋磚引玉。
關鍵詞:水生植物;濱水景觀;濕地;設計原則;造景
一、 水生植物的文化內涵
“彼澤之陂,有蒲有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是《詩經·陳風·澤陂》中描述男女情愛的經典句子,盛夏的池塘里長著荷花和蒲草,美人寂寥的婉約情懷躍然紙上,植物成了情懷的物化的表現;“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是蘇東坡先生偶然的婉約情懷,清新脫俗。宋代周敦頤《愛蓮說》中“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句子,怕是大家最熟悉的了。蓮的物種特性在周敦頤的眼中變得不再普通,而是自己潔身自好、不甘屈服于世俗的高尚情操的生動寫照。贛州人為紀念他,建立了濂溪祠,并在祠后建“濂溪書院”,書院內還鑿有“愛蓮池”。以蓮為代表的水生植物,已經被歷代喜愛他們的人賦予了某種性格。
唐、宋時期的文人畫家也開始將園林營造的很有詩情畫意,于是出現了寫意山水園林,杭州西湖的“曲院風荷”就是以水生觀賞植物為特點而聞名的。明、清時期帝王權貴、畫家詩人的造園活動更盛,北方有避暑山莊、頤和園,江南有蘇州園林為杰出代表,這些園林景觀中少不了的水景,而水生植物元素,不僅是點綴水景的裝飾,借助古典詩詞文學,他們成了產生意境美,反映儒家、道家等哲學觀念的載體,化景物為人生哲理,為情操思想,讓人獲得了極大的精神滿足感。
二、水生植物的常見類型和應用
(一)浮葉植物
平靜的水面上的睡蓮、荇菜、芡實、水鱉等植物無疑是很好的點綴。他們一般只有葉子漂浮在水面上,莖一般在水面一下,根生在水底的泥中,100厘米左右的岸邊和淺水都可以很好的生長。
(二)漂浮植物
漂浮植物如浮萍、鳳眼蓮、大薸等無論淺水和深水都有很強的適應性,但往往由于生長迅速,在大片水域中栽植時要很謹慎,不要讓過多的漂浮植物覆蓋太多的水域,減少水面特有的倒影面積。
除此之外,還有荷花、菖蒲、千屈菜等挺水植物和輪葉黑藻、苦草、金魚藻等沉水植物在濕地景觀和濱水景觀中與其他植物交錯配置的應用也很常見。
三、園林景觀設計與水生植物造景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自然景觀元素是多種多樣的,水域的面積、深淺也千差萬別,所以在水生植物的栽植時,應從大的方面優先考慮,重視水生植物景觀宏觀的視覺效果的同時,也要科學地兼顧生態學的設計要求,不能意味宏大,或者一味追求曲折豐富的效果。
(二)適應性原則
我國領土遼闊,南北地域的地理特征差別很大,營造水景時,最好先深入地了解適合該地區水生植物的種類,盡最大努力維護好原有的自然生態群落,不能為了追求某種特殊的風光,而生硬的建造人工渠等,勞民傷財,破壞原生自然群落之舉不可取。
(三)互補性原則
水域按照深淺,可分為深水、中水、淺水。湖塘岸邊耐濕喬灌木,水域中面積不等的挺水植物,以及水中的沉水植物等可以根據景觀設計的需要和生態學的需要為著眼點,優勢互補,營造最佳生態景觀效應。列植、群植、片植、帶植、孤植等多種形式的配置可以充分發揮植物的互補特性。
(四)多樣性原則
自然環境的差別促成了植物種類的多樣性,也實現景觀的多樣性。景觀的多樣性包含水平和垂直空間環境差別。這種多樣性,往往通過具有不同生物學特征的植物配置來實現。
四、濱水公園或濕地水生植物實例研究
案例一:南寧市青秀山玫瑰灣水生植物研究
青秀山玫瑰灣的景觀設計具有典型嶺南地域特色,整個水系被分為八個各具特色主體景觀,在營造主體特色時,水生植物發揮了很重要的氛圍營造手法。
其中蘆葦蕩,利用蘆葦發達的根部,通過分解、吸附、過濾等方式消除水中的有害物質,維持了景區內的生態平衡。純自然式的駁岸景觀,造價低廉,維護簡便,起伏有致的地形,似乎不經意間,在玫瑰灣水系的北側的遼闊水面上,就給你營造了一個很有野趣的空間。
用有聚有散,錯落有致的置石手法,圍合而成的觀魚池則十分注意親水性的設計前提,曲折變化的池岸主要以黃菖蒲的列植為主,疏密得當,放養其中的紅色錦鯉,優美游弋的身姿,深的有人的喜愛。而浮葉類植物沒有種植,以免影響人們賞魚的視線。周邊常綠植物為背景,駁岸上的茶花、含笑等,增添了景觀的韻律美。
案例二:南京濱江區濕地公園水生植物研究
南京濱江區濕地公園的景觀設計總體上的指導理論是植被演替和生態恢復。對慢慢回復植被的區域進行改善和改造,對遭到破壞的區域進行生態系統的重建。結合旅游、娛樂和休閑的需要,進行生態旅游開發,營造自然草地,在濕地不遭受破壞的前提下,為游客營造近距離接觸濕地野生生物的場所,讓更多的人了解濕地景觀的幽靜秀野之美。
植被和景觀被精心分區設計,為游客營造了各具特色的主體景區。由于場地內的沼澤、灘涂、河流、淡水池塘及蓄水區為主要類型,塑造不同景觀的時候,要特別考慮植物由長江向內陸延伸的適應性變化。例如在沼澤及臨近江岸區的設計中,通過應用復生的濕生和水生植物分層設計,達到綠地于水體的自然銜接,滿足保護原有生態結構,保持生物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目的。
五、重慶市戀湖公園濱水地區水生植物設計說明
戀湖公園平面圖
設計理念: 生態、休閑的城市鄉村紐帶
設計說明:1.戀湖公園的水系由西北向東南延伸。西北方向,即從次入口處進入后,我們就很容易看到縱橫兩處有著自然曲線設計的蝴蝶翅膀一樣的水池,分列在次入口的兩側,和住入口處的以休閑廣場和休息廣場以鋪裝為主的設計,想成西動東靜的整體格局。2.曲折的內部池塘設計和戀湖大的曲線風格一致,意在將自然的生態和植物狀態引入廣場內部,帶給人們更多的親近自然的體會。3.被彩色地被層圍繞著的北部縱向小池塘的水生植物主要為睡蓮和王蓮,岸邊輔以菖蒲,蓮花盛開時節,荷葉的翠綠映襯蓮花的粉紅色彩,總體上形成彩色—單色—彩色的美學色彩組織原則。豐而不亂。4.次入口景觀大道南部的水景周圍布置有環湖的散步棧道,面積大于北側的水景。水景中央設計了東西兩個帶噴水功能的假山,高度上的起伏,帶來更多的趣味性,水中不再種植荷花,在淺水區,我們用群植了千屈菜、蘆葦香蒲和美人蕉,高低不同,色彩豐富的同時還可以凈化水質。5.采用的水生植物都是很適宜在本地生長繁衍,且易于管理的品種,形態、花色和葉色的和諧搭配,層次分明,構圖優美。
六、結語
無論是對濱水公園還是濕地公園的設計,水生植物的選擇和配置可以是多種多樣、采用多種手段的,但總的設計原則如整體性、適應性、互補性等讀是為了一個大的目的,從“事發自然”中保護自然,融合各種藝術構圖,研究各種水生植物的習性,順應生態的發展規律,以滿足功能上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梁樹柏.濕地文獻學引論[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2]陳吉泉.河岸植被特征及其在生態系統和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應用生態學報,1996(04).
[3]黃發祥.中國城市濕地地域特色景觀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07.
[4]李紅艷.杭州西湖湖西景區景觀設計研究[J].中國園林,2004(10).
作者簡介:王翠霞(1975.8—),女,漢族,河南衛輝人,商丘工學院教育與現代藝術學院專職教師,研究方向:環境規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