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程蘭芝
摘要:本文針對大學英語的特點,提出了“點線面”的教學模式,并通過具體實例對該教學模式的應用進行詳實的闡述。
關鍵詞:大學英語;點線面;教學模式
如果說中學英語是初涉河流,那么大學英語無疑可以定義為小河入海,在詞匯、閱讀能力等方面都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大綱明確規定: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使學生能用英語交流信息。大學英語更為全面的培養學生,強調的是事物之間的邏輯聯系。鋪設面廣是大學英語的一大特點。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社會的發展必然要求教師針對學生的特點和英語水平對教學方法進行不斷的改革和創新,以適應社會對英語人才的要求,滿足社會的需求。大學的英語教育越來越側重于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這從教學大綱的要求變化以及四、六級考試改革中都可窺見一瞥。傳統的填鴨式的應試教育,以及培養出的“高分低能”、“啞巴英語”都應作為教訓來促進大學英語的教學改革。
針對大學英語教學特點及現存的問題,在此筆者借助幾何學中的“點線面”抽象應用于英語教學中去,構成今天要討論的“點線面”教學模式:分點逐個突破,到點間互動連接為線,再進一步編織成面。“點線面”教學模式突出了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重點培養,交融滲透以至融會貫通,最終在思維上進行最徹底的語感突破。
一、點的劃分
英語大體上可分為五大點:聽力,口語,閱讀,寫作和翻譯。為了實現后來的連點為線以及編織成面,必須夯實基礎,在“點”上多下苦功。
貫徹新大綱,打好語言基礎,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切入點應是閱讀教學。閱讀是獲取信息、豐富知識、發展技能、提高聽、說、寫、譯能力的基礎。過去的英語教學過度偏重英語閱讀而忽視了其他技能的培養,成為日后急待改革的根源。
當“啞巴英語”盛行而帶來語言交流的障礙時,人們突然警醒到語言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口頭交流竟基本處于荒廢狀態。近年來,口語教學作為教學目的正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培養學生用英語準確流利地表達思想感情、進行交流的能力,是我們大學英語教師責無旁貸的義務。在培養學生的英語實用能力的呼聲中,同時凸現出的還有聽力。新改革的四級英語考試加強了對聽力能力的考查。聽力試題的比重從原來的20%提高到35%。
寫作是語言的高層次的輸出,其中包括用詞的準確和精練、時態的準確運用、語法和句法結構的熟練掌握以及修辭手法的運用自如等。同時作品還要求以思想為基礎,載以語言工具而成型為藝術品。翻譯不僅要求學生有準確把握語意的能力,還強調了如何使用目標語確切表達的問題。
二、點間互動連接成線
點間互動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打破點的孤立性,把零散的點連接成有機的整體,如聽力與口語,閱讀與翻譯等等,在兩點的互動結合中促進知識的融合吸收。下面僅以幾個例子作以說明。
(一)聽力與口語的互動
對任何語言來說,口語和聽力都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口語作為動態的語言輸出,而聽力正是于之對應的動態語言輸入。在自然條件下,一個人聽的過程實際是另一個人說的過程。在語言的交流中,為了說的出,必須聽的懂,也只有聽懂了,才能圍繞談話主題繼續進行表達和交流。
在做聽力練習時,不妨加入對口語的訓練,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聽懂聽力材料的基礎上,注意了解更多的地道的表達方式,同時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對語音語調的把握。比如采用跟讀和復述。所謂的跟讀就是跟著錄音原文進行朗讀,這樣既可以糾正發音,也可以模仿語音語調;而復述則可以促進學生對聽力材料內容的把握,并在練習過程提高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跟讀和復述都應該由簡入繁,隨著練習的深入,跟讀的準確性會逐步提高,復述也更具靈活性。
(二)閱讀與口語互動
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復述練習。用自己的話復述閱讀的文章大意或故事梗概,從而達到閱讀與口語之間的點點連接成線。
(三)閱讀與翻譯互動
閱讀的目的在于讀懂材料,而翻譯則包含了充分理解和準確表達兩個階段。在進行精細閱讀時,深入一步用得體的目的語進行表達,便完成了翻譯。我們可以找一本漢英對照(或英漢對照)的小說或其它讀物,先讀漢語(或英語)部分,然后對之進行翻譯。完成后,再與書上的翻譯進行比較,我們馬上可以發現自己的錯誤、缺點和不足,有針對性的進行改正。
此時,我們把閱讀材料換為聽力材料,在聽懂的基礎上對之進行語言轉換,便是聽力與翻譯的互動。
三、網狀編織旨在成面
在突出訓練點、形成訓練線的基礎上,將語言訓練中的點、線有機的聯系起來編織成面,以構成知識能力的復合體。在英語教學中交叉融入各“點”的練習,多管齊下,引導學生編織知識網絡,以實現英語水平的質變。
首先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選取一篇難度適合的聽力材料。第一步:聽力訓練。聽力訓練的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如單項選擇、判斷正誤、短文填空和聽抄等。可采用由簡入難,層層深入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聽力的訓練。比如說我們可以先做根據內容大意設計的選擇和判斷,然后在聽數遍之后再做精確填空以至聽抄等。第二步:口語練習。要求學生根據聽力材料進行一句一句的跟讀,在內容準確的基礎上強化語音語調的練習,直至能夠進行惟妙惟肖的同步復述為止。不過,直到現在學生的大腦還沒有動起來,也就是說這些完全是些機械的模仿,刻板的復述.這種機械的重復對于口語能力的提高是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所以在這里我們提倡學生用自己的話進行復述----retell。在剛剛開始練習的時候可能會“憋的”說不出幾句像樣的話,或是在大意和情節上丟三落四的,但經過反復練習后終于能夠線索清晰,流利完整的講述出整個故事時,便是見證了學生的進步過程。然后繼續做更深層次的練習:口譯練習,要求在聽完句子后立刻把這句話翻譯成地道的中文。同步的英語跟讀并不代表就可以同步的翻譯成地道的中文,翻譯還需要對目的語熟練掌握以及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的自由靈活的轉換的能力。最后一步:寫作訓練。根據聽力材料進行故事重寫、改寫,或是讀后感寫作。學生可在課下大量收集資料,進行再創作。寫作訓練形式靈活,內容寬泛,自主學習擴大了學生的視野,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并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在上述的過程中,訓練了聽力,口語,翻譯,閱讀,寫作五個基本“點”。它們的交融貫通帶來英語的全方位接觸,當然會給學生的英語學習帶來實質性飛躍。
語言本身都是相通的。我們學習母語時,都是在一個語言大環境中用耳朵來聆聽,用心靈來感受,然后自己試著說,而后才在學校進一步學習漢字,寫作等。孤立的英語教學和僵化教授過程使得本應充滿活力的語言變的死氣沉沉,學生的學習道路痛苦不堪卻無甚收效。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滿的結構把他聯結起來,那時一種多半會被遺忘的知識,一串不連貫的論據在記憶中僅有短暫得可憐的壽命。” 點線面教學法,可激活僵化語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發展,適應現代教學的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劉卉.基于語篇能力構建的體裁教學模式探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 (04):24-26.
[2]邢敏捷,王景惠,楊傳禮.大學英語教學創新之探索[J].外語界,2001(02):29-31.
[3]黃祥立.“點、線、面”結構教學法的應用[J].宿州師專學報,2001(16):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