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摘要: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成為技工學校的一項基本功,社會需要什么樣的技術人才,我們就要把好社會發展的脈搏,制定出適應生會發展的戰略方針,怎樣使我們所培養出的學生能夠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怎樣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是技術教育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所以,技工學校自身的健康發展也必須要求我們所培養出的學生首先是一個有理想、高尚、正直、有修養的人,其次才能使具備一定技能技巧的“技工”。“德”字為先是技工學校永恒的旋律。因此,做好新時期技工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勢在必行。
關鍵詞:新時期;技工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思考
一、當前技工學校學生思想道德素質
通過對我們學校以及其他兄弟學校進行問卷調查,得出技工學校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實際情況。
1、技工學校學生關心政治、經濟局勢,希望保持社會穩定,有比較強烈的憂患意識。
2、技工學校學生政治視野比較開闊,政治評價更為積極。廣大學生已跳出傳統視野,能從更廣闊的背景上看待政治問題。
3、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服務于社會的積極性不斷提高。
4、社會公德意識,集體觀念比較淡薄。
5、道德感情貧乏、道德意志薄弱、道德評價態度鮮明、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出現脫節。
6、重視自我的意識不斷增強,但對待他人的意識卻有冷淡的趨勢。
7、學習態度不端正。
二、做好新時期技工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幾點思考
(一)德育為先是永遠不變的德育方針
在學生的各種素質中,思想道德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是靈魂。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如果思想素質不健全,這樣的人本身就存在缺陷,甚至會對他人、對社會帶來危害。因此,人才全面素質的培養,應該把思想素質教育放在首位來抓。德育為先是永遠不變的德育方針。
(二)開發校本課程,用特色教育提高德育效果
堅持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教育人,用特色理論培養人的方針積極開發校本課程,激發學生對祖國、對人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提升技工學校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幫助他們認清是非,讓他們堅持正確的立場,保持清醒的頭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以學生為本,注重德育實踐
以學生為本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本質要求,也是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思想的集中體現。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人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審美的需要、求知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等。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對學生多一些激勵與關懷,敢于觸及和解決學生提出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在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的前提下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四)增強節日、紀念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德育效果
將道德教育的他律轉化為道德教育的自律是道德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分房和基本原則。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式就是充分挖掘、利用道德教育資源,開展適合技工學校學生的特點的教育活動,以活動為載體,吸引廣大學生踴躍參加,在活動中懂得道德教育的原則和道德規范。尤其是在一年中的一些特定日子,諸如:“清明節”、“五一國際勞動節”、“十一國慶節”“教師節”“端午節”……也成為我們進行社會倫理道德的最佳時機。
(五)轉變技校生的擇業就業觀念也是道德教育的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
轉變就業與擇業觀念,轉變靠國家、靠父母、靠關系的舊觀念,樹立就業靠自己的新觀念,靠自己的真才實學,靠自己的聰明才智,靠自己的高尚人格,靠自己的多才多藝,轉變就業嫌貧愛富、圖輕松、講待遇的享受觀念,樹立不怕苦、不怕失敗,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自主創業和為社會多作貢獻的創業觀念,并以此為榮。
(六)注重情感教育,發揮德育的柔性功能
教育中要平等地對待學生,不帶框框,不帶有色眼鏡,不給學生貼標簽,而是要虛心地聽,耐心地聽,全面地聽,把握好學生健康成長的脈搏。洞悉學生的內心世界。然后要融入真情,用真情感化學生,用真情打動學生。常言道:“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有融入真情,才能使教育者與學生達到水乳相融,心心相印。當然也會取得極好的教育效果。
(七)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和諧學院
學校要為學生營造健康向上、優美高雅的校園環境氛圍。一是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二是要加強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圍。通過其正面的引導及反面的警示作用,陶冶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內化學生道德行為,促進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和完善。
(八)提升網絡的德育功能
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必須利用網絡的吸引效應,圍繞技工學校學生這個年輕群體,針對他們身心特點開展一系列健康的校園文化、科技活動,努力將學生的聰明才智引導到科技創新中去。
定期開展網絡大討論,正確地認識網絡是青年學生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的基石,通過討論,從各個角度為學生分析網絡的積極作用與它的消極作用,怎樣使網絡成為學生學習,了解外部世界的一個窗口,也引用許多學生沉迷于網絡不能自拔的痛苦與無奈,使學生用一種理性的眼光看待今天的網絡,使之成為自己實現人生理想的一只帆船
(九)提升學生的道德能力
提升學生的道德能力,構建良好道德就要堅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恒,導致以行”的十六字方針,提升學生的道德能力,學會明辨是非善惡美丑的實踐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良好的道德水準。同時加強師德建設,優化育人環境。“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無小事,事事皆楷模。 一位優秀的教師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一個優秀的學校環境就是一本讀不煩的書,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服務育人。”第三要改善“兩課”教學,德育與生活相結合,充分發揮“兩課”教學的優勢地位,使“兩課”走進生活,走進學生心里,真正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樹立德育生活觀。最后要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做中學”,“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 社會是一個大課堂,走進大課堂,學會豐富的社會知識,用身心去體驗社會政治,經濟,人文等方面的教育因素,感受社會上方方面面的好人好事以及良好的道德風尚,挖掘學生自我教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