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鄒瑜


摘 要 嘗試以HPS教學理論為指導,進行《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一)》的教學設計。在設計的過程中,以“融合遺傳”理論、“遺傳因子”理論的歷史變遷為主線,以“假設—演繹”法為組織學習材料的框架,以建構主義心理學作為選擇學習經驗、設置問題的依據。
關鍵詞 HPS教學理論 分離定律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1 理論依據
教學理論:HPS教學理論強調將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引入到科學教育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從而達到科學教育的核心目的。
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主動建構起來的,而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應思考:為使學生達到目標狀態,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已有經驗作為學習的起點。
2 教材分析
從知識與技能的角度看,本節內容初次提出遺傳因子的概念,而后繼章節分別介紹了遺傳因子的傳遞(第一、二章)、本質(第三章)、功能(第四章)、變異(第五、六章)、進化(第七章),因此,扎實掌握本節內容對必修2的學習至關重要。從過程與方法的角度看,本節內容正式提出了“假設—演繹”法的概念,而且遺傳因子理論的形成過程就是反復使用“假設—演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學好本節內容能幫學生扎實地掌握“假設—演繹”法。
3 學情分析
本節要求記憶的知識不多,但是涉及的問題、理論都非常抽象,學生難于理解,為此,筆者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舉例子、作類比,從而促進學生的理解。在進行探究的過程中,對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提出創造性假設的能力、設計實驗的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而高一年級的學生,這些能力有所欠缺。因此,筆者將問題分解為多個具體的子問題,從而建立起學習的支架,引導學生一步步解決這些子問題,最終完成探究活動。
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能描述出一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的過程;能陳述出孟德爾分離定律的主要內容;能利用分離定律解釋分離現象。
能力目標:針對新的現象和對已有理論的矛盾提出新的問題;利用“假設—演繹”法解決提出的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養成批判懷疑、求實嚴謹的科學精神。
5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孟德爾“遺傳因子理論”的建立、驗證。
難點:“胚芽”控制性狀的學說、對F2分離比的分析與解釋
6 教學策略分析
教學策略分析見表1。
7 教學過程
7.1 創設問題情境
教師提出問題:從前有一枝紅花紫茉莉與一支白花紫茉莉“結婚”后不久“懷孕”了,請你們猜猜他們的“小孩”是什么顏色呢?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進入學習情境。
教師講解:正確的結果是粉色。這類似于美術中的紅色顏料+白色顏料→粉色顏料。
7.2 達爾文“融合遺傳理論”的建立
教師: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認為生物體是由一種叫“胚芽”的物質發育而來,不同“胚芽”可以發育為不同結構。例如,紅花的“胚芽”可以發育為紅花,綠葉的“胚芽”可以發育為綠葉。因此,可以把“胚芽”理解為微縮的身體部件,即種子(受精卵)中含有所有的部件。生長發育僅僅是部件變大。親代的“胚芽”可以通過生殖細胞傳遞給子代,因此子代有著與親代相似的性狀。請根據上述資料,解釋為什么紅花和白花的后代是粉花?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運用胚芽說、顏料融合現象解釋粉花形成時,對胚芽說進行發展,形成達爾文的融合遺傳理論。
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達爾文也對此類現象進行了解釋。他認為來自親代的“紅胚芽”與“白胚芽”就像顏料一樣發生融合,形成中間特征的“粉胚芽”,最終發育為粉色花。
7.3 達爾文“融合遺傳理論”的反駁
教師提出問題:你認為達爾文的觀點正確嗎?你作出這個判斷的依據是什么?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以批判性的眼光來看待理論,找出生活中的反例,并引出孟德爾的實驗。
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補充:孟德爾也對達爾文的觀點提出了質疑,因此他決定通過實驗來進行判斷,他選擇了豌豆來進行雜交實驗。通過豌豆雜交實驗實驗,他發現:P:高×矮→F1:高。這明顯不符合達爾文的觀點。
7.4 孟德爾“遺傳因子理論”的建立
教師:由上述實驗結果可知,親代將胚芽傳遞給子代時沒有發生融合。而F1全為高莖,請你針對這個矛盾提出問題并設計實驗解決提出的問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針對實驗現象與理論的矛盾提出科學的問題。
學生回答后,教師講解:F1全為高莖,是否說明發育為F1的受精卵中沒有“矮胚芽”呢?假設F1中沒有“矮胚芽”,如果讓F1自交,則其后代應該全部為高。孟德爾也進行了相同的思考,他讓F1自交得到F2,結果發現F2中既有高又有矮,且比例為3:1(這一現象稱為性狀分離)。
教師要求學生根據上述思考及實驗結果,對融合遺傳理論進行修正。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根據新的實驗證據批判原有理論的合理性、并能根據新的證據修正原有理論形成新的理論。
學生陳述自己對達爾文理論的修正后,教師補充:這說明F1中既有“高胚芽”又有“矮胚芽”,兩者并沒有融合,而是獨立存在的,形成生殖細胞時,可以相互分離。又因F1全為高莖,因此兩種胚芽同時存在時只有“高胚芽”起作用。孟德爾將“胚芽”稱為“遺傳因子”(后人稱其為“基因”);將高莖稱為顯性性狀、其“胚芽”稱為“顯性遺傳因子”,矮莖稱為隱性性狀、其“胚芽”稱為“隱性遺傳因子”。
教師繼續提出問題:為什么F2中高∶矮=3∶1?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繼續追問:F1能形成幾種花粉、幾種胚珠,它們結合后能形成幾種后代、比例是多少?
設計意圖:將復雜的問題分解為具體的子問題,為學生的思維提供腳手架,從而順利地解決問題。
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如果F1形成生殖細胞時,含顯性遺傳因子的配子與含隱性遺傳因子的配子的比例為1∶1,那么F2中高∶矮應該為3∶1,具體分析如表2所示。
因此,孟德爾認為:“遺傳因子”可以控制生物的性狀;當顯性與隱性因子同時存在時,只有顯性遺傳因子起作用;雜種F1形成配子時,其體內的兩種遺傳因子等比例地分離,并且進入到不同生殖細胞中;當受精時,不同生殖細胞中的遺傳因子再匯合到受精卵中。
7.5 孟德爾“遺傳因子理論”的驗證
教師:雖然孟德爾提出的理論能成功地解釋分離現象,但是基于科學的嚴謹性,我們得思考:他的理論確實是正確的,還是碰巧只能解釋分離現象呢?請設計實驗予以證明。
設計意圖:通過嚴謹的科學態度來審視理論的可靠性,引導學生認識到成功的理論不光能解釋已有的實驗現象,還能預測新的實驗現象。
學生討論,陳述自己的觀點及設計的實驗。教師補充:如果他的觀點正確,讓F1高×矮,則F2為高∶矮=1∶1。孟德爾也進行了相同的實驗設計,得出的結果與預期一致,因此,他的理論是可以被接受的,這種雜交方式叫測交。
教師繼續提出問題:豌豆其他的性狀(舉例介紹其他幾對相對性狀)的遺傳是否也與莖高矮的遺傳遵循一樣的規律呢?請大家設計實驗解決這個問題并預期實驗結果與結論。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由代表在黑板上展示其實驗設計過程,并預期實驗結果得出結論。
7.6 孟德爾“遺傳因子理論”的修正與拓展
教師:通過上面的探究,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孟德爾的理論的正確性。但是,我們又知道紫茉莉花色遺傳實驗中P:紅花×白花→F1粉花,這一結果能否說明孟德爾的理論是錯誤的呢?進一步的實驗發現F1粉花自交→F2紅花∶粉花∶白花=1∶2∶1。請對這一現象進行解釋、并設計實驗驗證你的假設。請大家利用課余時間思考這個問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面對新現象時,對原有理論進行修正和發展,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理論的真理性不是絕對的。在面對新的實驗現象或證據時,科學家往往是對已有的理論進行局部修正來解釋新的現象,或者發展出一套完全不同的理論對已有現象進行全新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