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鳳
摘 要:小學高段學生思維發展水平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逐漸形成獨立的判斷能力,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與疑問。品德與社會教師可以根據高段品德教材的特點,通過創造積極開放的教學環境,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使學生“敢問”;適當點撥引導,教給學生正確的問疑方法,使學生“會問”;有意創設問題的情境,使學生“愛問”;繼而因勢利導,重視評價,使學生“好問”這幾個環節培養學生的問疑能力,幫助學生學會主動地獲取知識;主動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且解決問題。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小學高段;問疑能力;策略探究
課堂上,教師滔滔不絕,問題一個接一個,學生很少做出回應,“沉默寡言”“三心二意”,這是小學高段品德與社會課堂上常見的鏡頭。探其原因,是教師教學設計中的教學內容量大,講的多,問的多,指令多,許多教師只關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過程,忽視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課堂上只是被動接受知識,難有創新的見解。據一些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孩子在課堂上約90%的語言是回答老師的問題。另有一項調查顯示:上課聽講遇到問題當場舉手提問的學生:小學生為13.8%,初中生為5.7%,高中生為2.9%。該如何扭轉小學高段品德與社會課堂上教師“問題轟炸”,學生消極應付的局面呢?
品德與社會課程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經常遇到困難和產生疑問的應該是學生,問題的提出也理應是學生。然而,筆者在嘗試“問疑”訓練中發現,學生的提問有時候是千奇百怪,有時候則是講過的內容還會提問,有時候它的難度則又讓老師也犯了難,更有時候會讓老師哭笑不得,對這些課堂上突發的“狀況”,如果教師厲聲呵斥或不耐煩地解答,會挫傷學生的提問積極性。
“學貴有疑,疑則進”,因此筆者認為品德教師應致力于學生有效“問疑”能力的訓練,于學生提問的童真之處會心笑之,于學生提問的艱難之處耐心導之,于學生提問的精彩之處精心贊之,教給學生“問疑”的方法,使學生學會有效“問疑”。
一、消除心理障礙,使學生“敢問”
對于高段學生來說,“自尊心”高于一切。即使內心有疑問,但為了顧及自己的“顏面”,害怕提問或回答受到教師的“冷眼”或同學的嘲笑,很多高段的學生在課堂上情愿選擇“沉默”。因此,教師要創造積極開放的教學環境,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使學生
“敢問”。
1.分享故事,展示格言
古今中外就有很多名人、偉人、科學家、發明家都是從提問開始的,有的是自問自答,也有的是提出疑問之后不斷試驗分析才得到答案,他們最終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了歷史史冊上。教師可以舉其中幾則故事,讓學生說說他們成功的原因,從而認識到“問疑”“生疑”的重要性。如牛頓、愛因斯坦、華羅庚、哥德巴赫等。還可以展示“提問”“問疑”的名人格言貼在后面大黑板上,在班級里形成一股“想問”的積極性。
2.因地制宜,因人而異
有的學生容易緊張,平時的課堂上就很少見他舉手發言,即使在課后,他們也是文靜寡談,如果硬要他們馬上站起來提出自己的疑問,反倒會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對于這些學生,教師可以允許他們課后個別提,或者在小組內提出疑問,最后由組長代表全組進行總結性提問。
3.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
寬松和諧的課堂能讓學生放松緊張的心緒,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就需要教師用平等的心態去對待每一位學生,正確處理學生在提問中產生的錯誤,堅持做到耐心聽取,因勢利導,鼓勵學生敢于提出標新立異的問題,逐步使學生敢于提問、愛上提問。在這方面,內向靦腆的徐××同學的轉變尤為突出,她“能”回答問題但從不提問題,并不是沒有問題,而是怕教師或同學笑話。我在課堂上用幽默的語言夸獎她回答問題非常精彩,在課后也多次鼓勵表揚她,漸漸她變得愛提問題了,性格也變得開朗大方了。用她的話說:“心態決定狀態?!?/p>
二、教給問疑的方法,使學生“會問”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使學生善問,必須教人以“漁”的方法。要讓學生掌握提問的方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們或是提的問題不在點子上,或是提出的問題無條理,這就需要教師適當引導點撥,指導學生思考的路徑,教給學生正確的問疑方法。
1.針對課題問疑
品德與社會五六年級教材課題偏向于成長、世界主題,讓學生從課題出發,對整課內容進行猜測問疑,有助于學生為接下來的學習列好求知目標。如《向邪教宣戰》就可引導學生課前提問“為什么要向邪教宣戰?”“怎樣宣戰?”“什么是邪教呢?”等,而這些問題正是本課教材的學習重點。
2.根據提示語進行問疑
教材提示語是本課學習內容的關鍵詞,也是本課學習的重點、難點。如《我是文明家庭一分子》根據課本提示語“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家庭生活方式”,則可引導學生對“健康、文明、科學”的涵義去進行探討和理解,“怎樣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文明生活習慣又有哪些?如何能夠科學處理生活中遇到的麻煩事?”這問疑和解決問題過程本身有助于學生理解本課教材的知識內容。
3.圍繞教材插圖展開問疑
品德與社會教材中有豐富的圖片文字,這些圖文與教學的重難點往往也有著密切的聯系。若從這些圖文出發去解讀本課的重難點,使學生逐漸從直觀形象過渡到抽象的道理,就能化難為易,收獲驚喜。如《紅綠燈》一課“反光鏡”欄目中有多幅反映學生違反交通規則的場景插圖,教師引導學生對此展開合作討論,提出自己的問題如“為什么這些行為是違反交通規則的,會帶來哪些嚴重后果?”進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在紅綠燈面前,我們到底應該怎么做?如果爸爸媽媽不遵守交通規則,我們可以怎樣提醒他們呢?”
4.回憶身邊的事例進行問疑
小學品德與社會旨在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公民奠定基礎。然而走出課堂,學生會發現身邊有很多成人的行為并不文明,比如我校學生所在的衙前鎮是蕭山輕紡經濟重鎮,林立諸多輕紡企業,某些企業的污染排放讓學生身處其中擔憂不已。教師在執教《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這一課時,可以相機引導學生對身邊企業的不文明不環保行為提出質疑,“為什么他們要通過破壞環境來賺取利潤”,并探討解決的方法,如有的孩子在質疑后經過反思,就提出將來要做一個環保的企業家,有的孩子則建議是否可以給這些企業主動寫一寫意見書,有的孩子則主張增加鄉鎮的綠化面積。
5.借助教材中的作業展開問疑
品德與社會教材每一課都有相關作業,有的是提問式的,有的是反思式的,有的是填空式的,這些作業的提問方式都有助于學生形成自己的提問方法。如《民風、民俗知多少》針對民間流傳的“喜”“忌”數字,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上述這則故事給了你什么啟示?你認為該如何正確對待民風民俗?”學生在思考時,教師可以相機提問“你是否也有喜忌的數字?”繼而引導學生找到思考的方向:“今后該如何對待這些數字?”讓學生在自問自答中了解民風民俗的由來,正確看待身邊需要改進的風俗,逐漸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愛問”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想讓學生產生問疑,必須使學生有疑可生,有疑想問。品德教師可以有意創設問題的情境,使學生迫切想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來龍去脈,這時候,“問疑”就會產生,問疑也就成為學生的自身需要。
1.創設趣味式情境,使學生“趣”中“問”
教師根據五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情感需求和認知心理,可以創設具有趣味又新穎有趣的情境,幫助學生激發探究的欲望,使學生在趣味中提出自己的疑問。
例如,在教學《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一課時,我請兩位學生在課前先串演好兩個情景?。喊职衷诩依锍闊煟此坪苠羞b,結果卻使得小明天天咳嗽,上課沒有精神,經常被老師同學批評;小明喜歡上網,周末一上就是一整天,以至于每周一早上都睡過頭,每次急急忙忙趕到學校,迷迷糊糊中還經常走錯教室鬧了笑話。同學們在欣賞這兩個情景劇時,首先是感到有趣,其次便會思考我和我的家人是否也有這些不良習慣,這些不良習慣會造成哪些生活困擾,然后便會產生自我反問“我們該如何糾正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
2.創設懸念式情境,使學生“奇”中“問”
五、六年級的學生對外面的未知世界充滿好奇,教師通過創設懸念式的情境,能夠誘發學生急切想要尋找答案的心理,從中產生自己的疑問。
在執教《春天的故事》一課時,我借鑒了黨灣一小沈××老師的教學設計,采用“票證”導入課題,使學生初步懂得那個歷史時期中國社會物資缺乏及生產力發展的狀況,讓學生感知時代變遷,體味社會發展的“春天”氣息。學生在接觸到一張張泛黃的糧票時非常驚訝,通過教師引導思考“假如你就生活在那個靠這種票據生活的年代,你覺得生活中會遇到哪些困難或問題?”在感受當時人們生活的不便的同時,學生便會產生疑問“為什么人們的生活物資都要憑票購買呢?”“為什么在那個時代,生產與生活的物資會這么缺乏呢?”在一系列的提問中,便能逐漸了解到是改革開放宏偉計劃使中國告別了計劃經濟體制,使中國擺脫了定額分配的貧困面貌,走上了繁榮富強的道路。
3.創設動態情境,使學生“動”中“問”
品德與社會課堂有許多情景式表演的設計,也有實踐活動的環節設置,教師可以利用此類動態課程設置,在課堂上讓學生動一動、演一演、試一試,使靜態問題動態化,化抽象道理為直觀形象,幫助學生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執教《生命的突圍》這一課時,教師針對“認識生命三角”這一教學目標,設計了一個在教室里找一找生命三角的課堂活動:學生在聽到地震警報時應快速找到生命三角贏得生命的時間。第一次找“生命三角”活動中,我會問學生“你認為什么叫做生命三角?”“你找得對嗎?”在對話和學習中,部分學生發現自己所找的地方并不是生命三角,于是就會產生疑問“在教室里,到底哪些地方是生命三角呢?”“我們是否可以自己創設出生命三角?”在充分理解“生命三角”的含義之后,開展第二次找“生命三角”的活動,學生在理論上明確了哪些地方是“生命三角”或怎么創設“生命三角”,并將之運用到實踐中,使學生更直觀形象地明確“生命三角”的意義。
4.創設沖突式情境,使學生“悱”中“問”
在品德與社會五六年級的教材中,不乏有一些“辯論臺”“辯論會”的環節設置,教師可充分利用這個辯論環節,使學生在已有知識和未知知識之間產生矛盾沖突,通過學生的各抒己見,針鋒相對,在思辨中重新認識問題,通過探索去掌握新知識。
如《放飛和平之鴿》一課中的辯論主題為“擁有核武器到底是為了和平還是戰爭”?!秷A明園在哭泣》一課的辯論主題為“圓明園到底該不該重建”。在《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一課中,教師也設置了一個辯論主題“小學生該不該上網”,學生在“該允許上網”和“不該允許上網”之間不斷找論點和證據來反駁對方,最后發現都無法完全說服另一方,于是學生展開思考“上網時應該注意什么,使得既能完成學習任務又不浪費時間?”在激烈討論中,學生以小組為代表發言,一一舉出上網時應注意的事項,如要先作時間計劃;其次要確定好上的網站是哪些,拒絕登陸有不健康內容的網站;還可以請家長陪在旁邊,以免自己無法自控,超時上網。
四、重視評價語言,使學生“好問”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認為:“評價結果的反饋應有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建立和自我反思。”因此,在問疑能力培養過程中,不僅教師要對學生提出“問疑”的過程進行合理適當的評價,學生對自己和同學提出的問題也要進行自我評價和互評,使之“知疑”“懂疑”,從而才能更好地“問疑”。具體方法:
1.鼓勵學生自評互評
(1)自我評價
在問疑能力培養的初級階段,很容易使課堂成為“十萬個為什么”,學生的提問會流于形式,變得浮躁。這時候教師就應引導學生實踐孔子的“每日三省乎己”,對自己的問疑行為定期地進行冷靜評價,寫成日記或周記、月記都可以,作為一個階段的回顧與小結。學生也能在這反思和小結的過程中梳理自己的提問方式和提問技巧,從而才能更有精力地去分析和解決問題。
(2)生生互評
從問卷中,我發現近一半學生喜歡搶答老師的問題,有時候問題都沒聽完就急著舉手,甚至隨意打斷別人的發言;30%左右的學生能認真聽完同學的發言,再補充發表自己的看法;還有20%左右的同學默不作聲,很少關注別人的發言,認為我只要聽老師的話就可以了,別人發言時往往并不在意。筆者認為這是學生缺乏耐心和對問題的關注度低導致的,如果評價者就是學生自己,判斷對錯也由他們自己掌握的話,這樣的課堂局面就能得到一定改善。請學生仔細傾聽他人發言,然后再說說自己的想法,可以是對前者的贊揚,可以是對某一位同學的補充,更可以是對對方的反駁,這樣課堂才會熱鬧起來,學生之間也才會互相關注,互相評價和補足。
2.重視教師“積極”評價
鼓勵和表揚是最好的評價。教師應多發現學生提問時的優點,進行適當的表揚。有價值的提問當然值得表揚,稍淺顯的、價值不大的問題也應盡量找出合理部分進行鼓勵表揚,還有些提問是有紕漏的、不合邏輯的,教師也不要潑冷水,應耐心糾正其錯誤,并肯定他的積極性,激勵他下次提出更有效的問題來。因此,教師要多注意評價的語言方式。
對學生的自評和互評更是要多鼓勵和激勵,引導學生使用適當的語言來進行評價。如對于有價值的提問的評價“你的小腦瓜考慮真周到,能提出這樣的問題,了不起”“你的提問具有創造性,老師要表揚你”即使提出的問題幼稚膚淺,教師可以這樣說:“某某同學能夠大膽提出自己的問題,很勇敢,如果能想得再周全些,相信一定能提出更有內容的問題”對學生釋疑的評價語言“你的回答很不錯,對這個問題的考慮也很細致,希望你再想想,還有哪些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你講得很有道理,只是聲音有點小,后面的同學聽不清楚,能再大聲一點說一遍嗎?”“??!你的課外知識真豐富,都可以成我的老師了!”“說得還不夠全面,我請某某同學幫你補充,好嗎?”
經過一個學年的問疑能力訓練,筆者發現,筆者所教學的五年級某班的學生對品德與社會學科的學習興趣得到提高,表現在:喜歡提前預習下節課的內容,在課堂上注意力也得到提高,能夠積極思考教師的提問,進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對教材和生活中的鮮活事例具有初步辨析能力,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念??傊芯繜o止境,今后我仍將以本研究內容與品德與社會教學相結合,并與新課改的“課堂新范式”研究結合起來,使學生養成敢于問疑,勇于問疑,善于問疑的好習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湯仲巖.課堂里沒有愚蠢的問題:淺談學生問疑能力的培養[J].江蘇教育,1990(12).
[2]丁志峰.培養問疑能力 激發創新意識[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09(12).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