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波
摘 要:很久以前,孔子就提出學習應當快樂,就是說要從學習中找到快樂,鼓勵學生要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掘知識的樂趣。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中就要求教師不斷地通過教學手段將學生學習中的樂趣激發出來,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培養興趣,學生才是語文學習中的主人。針對如何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提出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快樂學習;策略及分析
小學是培養學生興趣的重要階段,所以教師要把握好這一時機對學生進行語文方面的興趣培養,這樣才能體現學生的自主獨立學習能力,充分發揮學習的主人公地位,要使學生快樂地學習語文,就要求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樂趣,在快樂愉快的氛圍中體會學習的快樂。很早以前,許多教育學家都提出要將學生的快樂學習全權交給學生,教師應當寓教于樂,讓學生產生興趣。快樂的語文學習不僅能使學生的語文成績有所提高,還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以后立足于社會打下堅固的基礎。
一、建立“樂學”的思想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建立樂學的教學模式,要明確學習的三種目的:了解、喜歡、享受。“了解”就是一般層次對書本上知識的掌握,這種層次比較片面,一般都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并不能表達學生真實所想,這種學習始終是比較枯燥和無味的。“喜歡”就是指學生透過表面的學習發現其中的樂趣,并且學生愿意自己去探討學習,這種層次容易造成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堅持時間不久。“享受”才是學習中的最高境界,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學生學習起來才能達到完全忘我的境界,并不會感覺到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
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培養興趣
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很低,有些家長和教師采用逼迫學生接受知識的方式不僅不會讓學生學到語文知識,相反會讓學生對其他知識產生厭倦心理。所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非常重要的途徑。相關事實證明,只有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了興趣,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情緒才是比較快樂和輕松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自由分析和討論,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在這樣和諧的氛圍中學習。
三、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有些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一些學生的發言并不重視,這樣嚴重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不光會導致學生失去語文學習的信心,還會導致學生的心靈受到傷害。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尊重每位學生,對于成績不好的學生要充分地鼓勵和增強他們的信心,只有在學生自信心增強的情況下才能促使學生的大腦思維更加靈活,才會產生許多新的觀點和意見,對學生的創新性思維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對于學習不好的學生可以給予鼓勵性的評價,例如:“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我一定能做到”等,引導學生建立學習目標并且努力完成。
四、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首先,從教師方面著手,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既然選擇了這一份職業,就應當熱愛這份職業,對學生要有愛心,秉著負責任的態度進行教學,教學過程中不要把個人情緒帶進教學中,要經常從學生生活以及學習方面關心學生,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懷。教師還要在學生面前樹立平易近人的形象,這樣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才會拉近。除此之外,教師要盡量使學生都喜歡上自己,還要有廣闊的知識和博學,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解決學生的疑問,使學生更加尊重教師。
五、營造快樂學習的課堂氛圍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營造一個快樂輕松的學習氛圍,只有建立起快樂的學習氛圍,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經過精心的設計和策劃,將枯燥的語文學習內容加入到設計的場景和氛圍中。例如,在教學開場白的時候引入優美的音樂,先使學生浮躁的心情平靜下來,然后通過一些圖片引入今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學生就會跟著教師的思路前進,設定一些場景能使學生很快融入學習的氛圍中,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將原本比較難以表達的知識呈現出來,使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到所學內容,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記憶力。
六、適當增加有趣味性的語文游戲或活動
因為語文學習不受知識的局限性,任何學科和領域都會涉及語文,如果只是將語文學習放在課堂上,知識的掌握是完全不夠的,所以,教師應當組織更多的語文課外活動,例如詩歌比賽、演講比賽、成語接龍、語文有獎知識競答等等,也可以要求學生通過每天一個寫作話題或者日記將所發生的事情用筆記錄下來,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周圍的事物,這樣對學生的觀察力能有所培養。
綜上所述,快樂的語文學習是除了在語文課堂學習中要充分發揮語文學習的樂趣之外,更應當從生活中發現語文的樂趣,才能使學生享受語文學習的快樂。
參考文獻:
張艷茹.探析小學生主動快樂學習語文的策略[J].科學導報,2015,12(7):72.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