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瑞婷
摘 要: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立足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主要分析了課堂提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性實施策略。
關鍵詞:課堂提問;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實施策略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小學語文教學的任務越來越重。對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改革,需要從課堂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入手。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教師可以了解每一位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更能夠加強課堂中的師生互動。提高課堂提問環節的有效性,對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整體效率的提升十分重要。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現狀
1.偏離小學生的學習起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提出問題是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預設。這些教師只按照自己的規劃實施教學,忽視了小學生本身的思考能力與思考習慣。將課前預設好的問題一股腦兒地展示在課堂中,沒有考慮教學實際與學生能力,如此會限制小學生的思考思路,更不利于小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在教學改革的今天,教師應當更多地關注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養,讓小學生去探索新的語文知識。
2.課堂提問過于形式化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問題,這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但是,在一些課堂中,學生回答問題回答得十分積極主動,課堂氛圍很熱鬧,其教學效果并不好。這是因為教師提出的問題過于形式化,學生不需要思考,只需要配合教師說出“是”與“不是”即可。這樣的課堂提問內容過于膚淺,答案單一,不利于教學效率提高。
3.學生參與度不足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大多數老師會積極地提出問題,部分學生也能跟隨教師一起思考問題,積極配合。但這些積極配合教師的學生都是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學困生很少針對課堂問題與教師互動。這些不思考課堂問題的學生會出現精力不集中的情況,導致學習效果不佳。由此可見,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提問活動中,是促進課堂提問有效性提高的重要一環。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有效性提高策略
1.針對學生實際能力提問,提升課堂提問有效性
課堂,是小學生的課堂,一切教學活動都是為小學生成長而服務的。因此,在課堂提問環節,教師要把握好小學生的學習水平,從小學生的實際能力出發進行提問。如果課堂問題的難度過高,小學生不能對其進行思考,就無法參與到課堂提問環節中。如果課堂問題過于簡單,小學生不需要動腦筋就能找到答案,其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會逐漸降低。教師要從小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讓每一個問題都成為小學生思考的挑戰,如此才能促進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提高。
比如,在講解《吃水不忘挖井人》相關內容的時候,如果教師提出“是誰帶領大家挖井的啊?”這樣的問題,未免過于簡單,小學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出“毛主席”。而“毛主席為什么帶領大家挖井?”這一問題難度適中,小學生需要閱讀課文獲取信息,也需要動用腦筋組織語言。在回答這一問題的過程中,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思考能力得到鍛煉,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也自然提升。
2.豐富課堂提問形式,提升課堂提問有效性
對課堂提問的形式進行豐富,讓小學語文課堂因為提問環節變得活躍起來,小學生會逐漸愛上課堂問題。在長期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問題都是教師提出的,小學生只能在課堂中回答問題。而在教學創新發展的今天,為了讓小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鼓勵小學生自主提出問題。
比如,在講解漢語拼音相關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小學生按照性別分成兩組,一組負責出題,一組負責拼讀,交替進行。每拼讀正確一題,得一分,不對不記分,最終對比總分。在游戲與分數刺激下,小學生會積極開動腦筋,將自己認為難的拼音寫在黑板上,讓對方拼讀。這樣的課堂提問形式,不僅活躍了課堂,還解決了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內容。
3.利用因材施教思想,提升課堂提問有效性
在因材施教思想的指導下設計課堂提問,是促進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的重要方法。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一視同仁,不能只關注那些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學困生,也是學習活動中的主體,有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的權利。教師要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層次,設計不同的問題,鼓勵學生發表個人觀點。
例如,在講解《我不是最弱小的》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針對學困生設計“文章中心思想是什么?”的簡單問題,針對優秀學生設計“文章如何體現中心思想?”的問題。
綜上所述,課堂提問作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手段,對于小學生的學習情緒以及最終的教學效率有著直接的影響。教師要意識到課堂提問的重要性,關注小學生在課堂環節的反應與情感。用課堂提問服務于學生,鍛煉小學生的思考能力與應變能力,這樣才能讓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深入實施。
參考文獻:
[1]蔣林芳.從“裁判”到“服務”:小學語文課堂評價的新轉型[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11).
[2]王金紅.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兒童文學應用的實際狀況及其應對策略分析[J].才智,2015(36).
[3]趙幼香.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46).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