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軍
摘 要: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課程教學帶來了新的便利條件,在教育部門的支持下,“班班通”建設工程逐步推行,為班級教學方式的轉變以及教學資源的共享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結合實際的教學經驗,對“班班通”促進教學方式的轉變進行探討,以為教學效果的提升提供更多的參考。
關鍵詞:“班班通”;教學環境;教學方式;教學有效性
傳統教學環境下,教師往往采用黑板板書結合教材內容的形式來進行課程授課,知識的展現方式非常單一,資源的共享與保留也無法實現,因此在傳統教學環境下,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理解并沒有達到最為理想的水平。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我國對于教育投入的不斷加大,“班班通”建設工程逐步在學校開展起來,視頻裝置、擴音系統、投影儀、交互式白板、主控系統的配備使得知識的立體化展示、課程的錄制、班級間資源的共享成為可能。因此在現代教學環境下,傳統的教學方式應當得到相應的轉變,以保障現代教學設備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用,促進教學效果的進一步提升。
一、“班班通”為現代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
“班班通”建設工程為學校的教學提供了充足的便利條件。文章首先在本節對“班班通”提供的有利條件進行梳理,以為探究教學方式的轉變提供相關的參考角度。
1.知識展現形式更加多樣化,教學內容更加充實
“班班通”建設為班級教學提供了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工具,使得課本與板書的知識能夠更加的多樣化。教學視頻、教學圖片以及知識的結構圖進入了課堂的教學內容之中,課程知識立體化展示帶動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也能夠更加的深入。
2.課程錄制更加便利化,資源重復利用率提高
傳統教學模式下,課堂知識只能實現單次展現,課程教學完成后學生只能憑借大腦中的記憶進行回顧,同時不同班級所能接受到的知識也僅僅局限于單次課程的教學。在“班班通”的支持下,課程授課內容可以憑借多媒體工具進行記錄保存,課堂教學知識不僅能夠在當期得到展示利用,更可以通過多媒體工具進行重復播放與流通,知識的重復利用率更高,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吸收程度也能得到提升。
3.資源共享獲得更好的支持,教學互動成為可能
通過“班班通”資源庫平臺,教師的電子課件、課堂錄制的教學內容可以在教師之間、班級之間進行流通共享,進而使學生接受知識的展現形式更加多樣化,知識獲取的范圍以及切入的角度也得到了更好的拓展。
二、以“班班通”促進教學方式的轉變
“班班通”建設工程從知識的展現形式、資源的保留與利用、資源的共享方面為現代教學提供了有利的環境,文章結合之前的分析,在本節對“班班通”促進教學方式的轉變進行了深化探究。
1.優化備課工作,實現電子化備課
“班班通”為知識的多樣化展示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同時也對教師的備課工作和課件的構成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教學方式轉變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轉變課程的備課工作,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終端工具,豐富課程知識的同時完善知識的展現方式。如,制作電子課件、教學視頻等,進而以多媒體平臺進行播放,保障“班班通”教學效果的有效實現。
2.以學生為主體,構建開放式探討課堂
“班班通”提供的多媒體教學平臺將教師與學生從傳統的黑板和課本中解放出來。在課堂授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與學生一同在多媒體平臺中進行知識的探討,并利用多媒體互動工具以及班級間的交流平臺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因此,教師還應當積極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組建學習小組,并創設探究性課堂活動,進而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進行自主探究學習,以自己的需求為導向實現個性化教學。
3.以課堂教學情況為參考,在交流過程中推動教學資源的優化
課堂教學實際情況是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優化的重要參考依據。在“班班通”的支持下,教師要及時做好課堂總結,通過班級授課效果的反饋以及班級授課視頻的回顧來及時調整知識的布局,優化課堂授課的模塊,并在資源平臺中進行互動交流,保障每一次的課堂教學都有新的進步。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課堂留言板、學生課堂視頻回顧感悟等方式來進一步調整教學內容,落實師生之間的課后交流,延伸課堂教學的時空范圍,優化課程體系的實際效果。
“班班通”建設工程為學校教育提供了便利的環境,一線教師要充分利用好現代信息技術以及多媒體平臺。一方面優化備課工作,實現電子化備課,保障現有教學工具充分發揮其自身的效果;另一方面要以學生為主體,構建開放式探討課堂,推動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最后教師還應當以課堂教學情況為參考,在交流過程中推動教學資源的優化,實現課堂教學的擴展延伸。
參考文獻:
[1]陳意,張世昌.“班班通對農村初中教學方式影響的研究”研究報告[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5,9(5):3-5.
[2]樊余福,許小玉.也談“班班通”背景下教師角色的轉變:以進賢縣“班班通”教學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2015,15(24):37-38.
編輯 段麗君